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杜祥琬院士: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探索与合作。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2-04-03 23:37:29

索比储能网讯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刘文文)2022年是中国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为推动中国与德国和欧洲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携手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进程,由中国新闻网主办,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外贸联合会协办的“东西问·中德气候对话”活动近日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发言时表示,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探索与合作。

当天,杜祥琬指出,中国重视气候变化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转型,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但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有间歇性,保持社会工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的能源供应、电力供应就离不开储能。

他继续说,德国现在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1.2亿千瓦,占德国电力装机的二分之一,但发电量只有德国所需电量的四分之一,其根源就在于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间歇性。为此,中国提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

杜祥琬院士: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探索与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右上)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右下)。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他指出,氢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方式。目前氢能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制氢。氢是二次能源,要靠其他能源将其制取出来,应利用非化石能源发展绿氢。但当前较多的手段是煤制氢,要排放二氧化碳,这有违利用氢气的初衷。第二个如何用氢。用氢把不稳定的太阳能、风能存起来,从道理上讲可以走得通,但恐怕还缺乏实践。

杜祥琬说,当前德国风能、太阳能发展强劲;中国风能、太阳能也都超过了3亿千瓦装机,但对中国电力供应实际贡献仍较小。如何把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好,产生稳定的、高质量的电力,这值得中德进行更多合作与交流。(完)

新闻介绍:

索比储能网讯: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刘文文)2022年是中国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为推动中国与德国和欧洲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携手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进程,由中国新闻网主办,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外贸联合会协办的“东西问·中德气候对话”活动近日以线上形式召开

责任编辑:zhy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