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工商业储能的重要热土,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引发行业的高度关注。这一次,映入行业视野的两个字是“监管”。
有储可用时代的“光”与“影”
在浙江工商业储能发展的初期,主要需求来自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 ”,储能系统有助于保障企业在用电高峰期或电力供应紧张时段的能源供应,避免因电力不足而影响生产和运营,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这一时期,“有储可用”成为浙江工商业储能发展的主要追求。 后续,随着全省多地实现“两充两放”、峰谷价差稳居全国前列、放电补贴政策的相继出台,工商业储能投资呈现出一片光明前景。然而,“有光必有影”。在工商业储能快速扩张的风光之下,相关问题也日渐显现。
2024年4月,温州一工商业储能项目因消防设施不到位而发生火灾,造成不小损失。事后,温州迅速掀起了一场严厉的消防安全整改。整改通知单要求所有已备案且装机容量在500KWh以下的工商业储能电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第三方检测合格的消防质量检测报告;若未按期提交或检测结果不合格,则直接撤销其验收合格评定,并取消相关补贴资格。
温州整改之后,杭州市建委和发改委也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我市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或改建、容量在500千瓦时及以上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必须按照电力建设工程的标准进行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若为其他建设工程,则实行备案抽查制度。
有储可用时代,监管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项目管理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导致行业从供不应求走向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建而不投等乱象频发,安全隐患逐渐浮现。温州事故发生后,据EESA 的数据,浙江省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备案数量在温州整改后出现明显下降:四月备案300家,五月备案降至200多家,六月则降到100多家。
现实要求下,强化工商储 监管势在必行。
为用而储时代的“监”与“管”
其实,早在2024年2月,浙江便发布了《浙江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将电源侧、电网侧及5兆瓦以上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纳入规模管控,确保各地区储能按需发展,避免盲目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通过该文件,浙江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建设不再仅仅关注装机容量的增加,将更加注重与电力系统的协调性和经济性,浙江工商储也从追求有储可用迈入为用而储时代。
2024年12月浙江监管升级,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启用浙江省电化学储能管理平台加强储能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所有存量与新建用户侧储能项目必须在平台上完成法人认证与项目注册。建后不报、逃避监管或无故拒绝接入平台等违规行为将受到通报批评、纳入电力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名单、与信用能源系统相衔接、停止受理企业的储能项目纳入规划申请等处罚。 平台接入工作全部完成后,浙江省工商业储能将形成平台注册、备案管理、可行性研究、技术导则遵循、并网检测、并网验收、消防验收或备案抽查的并网前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管前置流程。
碳索储能网认为,尽管监管升级可能带来类似“拆除恐慌”的阵痛,但符合工商业储能建设的长远利益。
第一,监管政策的落地有助于消弭行业对监管不确定性的担忧。
第二,监管前置流程的规范化使工商业储能建设成本计算变得清晰,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
第三,有助于淘汰不符合标准的低质量项目,工商业储能将逐渐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品牌密集型领域,投资者将更加关注项目的长期稳定性和收益性。
2025年,随着监管强化,浙江工商业储能政策方向将集中在创新性技术发展、示范效应的项目推广、工商业储能电站安全管理以及工商业储能标准完善等方面。补贴政策可能会更加精准地倾向于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效应的储能项目,如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补贴、对分布式储能应用的安装补贴等。 同时,加强监管的趋势也逐步向各地蔓延。目前,同为工商业储能热土的广东、江苏等地亦针对电站安全出台文件。
总的来看,2025年技术规范、安全标准到性能评估标准将进一步细化和统一,储能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210/5000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