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浸润在吴侬软语中的江南水乡,高质量发展热潮奔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苏州正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标杆城市,能源绿色转型与社会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融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近日,记者走进千年古城苏州,沉浸式感受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新风貌、新活力。
促转型 产业焕新绿电足
3月的苏州,春和景明,绿意萌动。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苏州正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稳步扎实推进碳达峰各项工作,绿色低碳理念浸入苏州城市发展肌理。
从空中俯瞰位于苏州常熟市的江苏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腾特钢”),镶嵌在企业厂房屋顶上的光伏板排列整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穹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由6.8万块光伏板拼接而成,每年能发电29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近万吨。
穹顶之下,港池装卸码头上的岸电设备静立一侧,电力就来自屋顶的光伏。厂区一隅,一座4万千瓦时、国内首个采用“交直流一体”设计的储能电站将源源不断的光伏电存储起来。
4.99万千瓦光伏、4万千瓦时储能、39台换电重卡及码头岸电等设备共同组成现代化钢厂微电网系统,这是苏州目前规模最大、项目要素最齐全、可调容量最大的微电网示范项目。
2024年以来,苏州供电公司因地制宜打造了16个微电网,覆盖智能制造、车网互动、建筑能效管理、园区源网荷储协同、微电网汇聚协同的虚拟电厂等5种应用场景。
龙腾特钢微电网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微电网典型样本,通过对分布式光伏、储能、余热发电、岸电与充电桩等设施的统一智慧调度,白天存储富余光伏电量,夜间精准供给生产线,用以弥补夜间负荷或应对紧急需求。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和上门服务,供电员工为我们讲解详细的微电网运行报告,帮助我们根据生产需求优化运行方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龙腾特钢外协办主任袁燕说。
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拥有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35个大类、171个中类、516个小类,2024年全年电力消费总量达1863.3亿千瓦时,约占江苏省的22%,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继续排名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稳居前三。
2024年5月,苏州市发布《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开展工业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苏州供电公司积极落实政府决策,引导企业用能低碳转型,通过能效诊断、节能改造等手段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绘就绿色底色。
伴随“嗡嗡”的轰鸣声,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叶片快速旋转,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保障车间生产线高效运转……走进东华能源(张家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能源”),全国化工行业规模最大的蒸汽梯级余热利用项目正在运行,项目采用“富余蒸汽循环利用,产生电能供企业自用”的技术路线,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能效水平。
东华能源主要从事聚丙烯新材料和氢能源生产,年均用电量达10亿千瓦时,是张家港市的用能大户。
“车间的锅炉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富余中压蒸汽,以前是将蒸汽直接减温减压再供车间使用,蒸汽总体利用率约为10%,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东华能源电气经理王德会说。
为了将富余的蒸汽资源回收加以循环利用,苏州供电公司通过能效诊断,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能源服务方案——采用蒸汽梯级余热发电技术,实现富余蒸汽的最大化利用。
“蒸汽梯级余热发电是将锅炉产生的蒸汽回收,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后排出的蒸汽再进行二次利用,这样一来,厂区蒸汽利用率可以提高至90%。”张家港市供电公司营销部智能用电技术专职邱一昊介绍。
“通过设备改造,我们用上了蒸汽生产的绿色电力,实现以‘绿电’制‘绿氢’,对于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东华能源总经理周月平表示。
全电化 低碳生活新体验
在苏州,环保节能、便捷灵活的电动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其数量约为城市总人口的73%。当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苏州的电动自行车也充上了绿色电力。
走进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华阳村荣大产业园,一座由光伏板、储能柜、充电桩共同构成的“绿色驿站”格外引人注目。与传统车棚不同,这处充电点的车棚棚顶被整齐的蓝色光伏板覆盖,充电桩旁还配备了容量为40千瓦时的储能柜。
这是苏州市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全电共享”电动自行车安全智慧集中充电示范项目,共有100个停车位,安装了8台直流充电桩、40台交流充电桩和12个智能充电柜仓位,可同时满足60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服务电动自行车车主绿色出行。
“棚顶的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为18.72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万千瓦时,既可为车棚内充电桩供电,又能将富余电量提供给产业园内企业使用。搭配储能系统,实现了光储充一体化运营,提升供电可靠性。”苏州相城区供电公司专职朱明杰告诉记者。
停车、插入充电线、扫码确认……在产业园内工作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孙翩翩熟练地为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充上了电。“我每次只需要1小时、花5毛钱就能充好电,方便、便宜又安全,通勤路上再也不用担心电量不足了。”孙翩翩说。
《苏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加大运营、通行、停车、充电等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领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人民群众绿色出行、安全充电,苏州供电公司不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满足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
万顷太湖,碧波荡漾。随着太湖生态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涵盖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区域范围内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的太湖生态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环境美”的生态底色吸引了无数游客。近年来,太湖生态岛持续加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2024年以来,岛内电动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了30%。为助力生态岛建设、缓解岛内充电压力,苏州供电公司已建成41个充电点、127台充电桩,建成电动汽车2公里充电圈,上岛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能就近找到可用充电站(桩)。
“我从淮安来太湖生态岛旅游,车开到这里快没电了,通过‘e充电’微信小程序找到这个充电站,短短几分钟就充了27%的电。”在金庭镇古樟园景区充电站等待充电的游客刘先生说。
“这是岛上首座公共快充站,建有480千瓦群充群控式直流充电桩8台,可满足8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国网苏州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主管谢鹰介绍。
告别了“充电焦虑”,新能源汽车载着人们一路畅行,体验更多绿色低碳生活。
位于太湖深处的苏州西山横山岛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人们在此不仅住上了干净的全电民宿,还能品尝到全电厨房烹饪的美食。
“我们民宿内的所有设施都是电力驱动的,空气能热泵供热的墙暖即开即热,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制热的烹饪设备安全、易操作,客人都很满意。”横山岛叙姑苏·忆江南民宿经理胡婷告诉记者。
自2023年8月起,苏州供电公司在太湖生态岛持续开展民宿、餐饮电气化改造,擦亮生态岛的“绿色名片”,让人们享受到绿色低碳生活带来的新乐趣、新体验。
架桥梁 碳普惠利企惠民
“双碳”背景下,苏州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通过碳市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就是其中一项生动实践。
“一件卷帘控制器,碳足迹核算为1.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产品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比例仅为3.84%……”3月13日,江苏新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安电器”)员工使用苏州供电公司研发的“智慧碳足迹”管理平台,对新产品进行产品碳足迹实时核算。
通过产品碳足迹实时管理平台,记者清晰地看到新安电器单件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到成品出厂的生产全周期碳足迹实时核算结果。
“我们在企业的各厂区、生产线、重点设备等关键碳排放环节,安装了179个用电采集终端和1个天然气表,企业生产、非生产全环节用能数据接入平台,实时计算能耗量,结合企业生产计划、物料计划,通过碳足迹算法分析模型,实现对单个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核算。”苏州相城区供电公司客户经理罗刚说。
算清了每件产品的“碳账本”,就能在生产各环节实施减碳举措。但碳排放量依然客观存在,这就需要在碳市场中完成碳中和的最后一步——碳交易。如何通过交易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记者在苏州一站式碳普惠服务中心找到了答案。
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架起碳交易买卖双方的桥梁,为客户提供从碳核查到碳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将企业减排“含绿量”转换为发展“含金量”。
“我们的服务主要包括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企业或个人可以获取套餐化的碳普惠服务,卖家能通过减排行为获取额外收益,买家为环境权益付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双赢。”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大屏幕前,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分公司五级职员朱玮珂介绍。
截至3月15日,该服务中心注册企业超450家,核发碳减排量超29万吨,成交碳减排量超10万吨。随着碳普惠服务成效日益彰显,碳普惠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例如碳中和农产品就成为消费市场上的新亮点。
一杯碧螺春,唤醒江南春。3月15日,苏州首款碳中和茶叶——“一记红”碧螺春红茶进入新一轮采茶期。
“以前生产红茶,通常是烧柴火来加热,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在供电部门指导下,我们对制茶车间进行了全电化改造,降低制茶过程中的碳排放。”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衙甪里村茶叶种植户郑伯勤说。
2024年6月,他在当时苏州供电公司派驻衙甪里村的第一书记吴毅炜的帮助下,通过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购买了23吨碳减排量,抵消了共275千克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了碳中和。
“我们从全流程、全周期严格测算茶叶的碳排放,尽可能在生产各环节最大化降碳减排。现在扫描‘一记红’碧螺春红茶罐身上的绿色碳中和标识和区块链溯源码,产地、碳抵消方式和碳中和认证证书一目了然。”吴毅炜告诉记者。
3月17日,苏州供电公司在衙甪里村新丰现代农业园升级打造的集中式智能化生产线正式投运,安装的光伏板和储能设备进一步降低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助力生产更多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碳中和茶叶。
逐“绿”前行,苏州供电公司正以绿色的理念、创新的活力、昂扬的干劲,绘出服务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图景,让更绿色、更便捷、更可靠的电力赋能千行百业、引领低碳生活。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328/5000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