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网讯:近日,中科海钠宣布完成数亿元级A轮融资,投资方为梧桐树资本,本轮融资将用于搭建年产能2000吨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在得到市场验证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规模且降低成本,延伸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实现大规模量产,抢占市场份额,打造钠离子电池领域领军企业。此前,中科海钠已先后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科嘉和、中科创星和梧桐树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共同打造钠离子电池生态体系
作为连续两轮的投资方,梧桐树资本创始合伙人兼总裁刘乾坤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带来百万亿级市场,更是未来五十年发展最为强势的投资方向之一。钠离子电池作为其中极为稀缺的新一代电池技术,尤其在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发展空间。梧桐树资本选择独家、连续两轮加码中科海钠,不仅因为其具备由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胡勇胜研究员领衔的顶级技术研发团队,同时掌握基础核心专利,兼备深厚科研实力。作为国内首家聚焦于钠离子电池研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海钠成为行业龙头的潜力巨大。此次布局的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是规模化降成本的关键步骤,项目的投运将加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
中科海钠CEO唐堃表示,我国钠离子电池在基础研究、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具备先发优势。无论从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等角度,还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和产业布局等角度来看,都非常有机会获得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此次融资后,中科海钠将与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合作,共建年产能2000吨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近年来,储能行业高速发展,能源结构快速转型,在此机遇下,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加快产业化发展不仅是完善产业链,打造钠离子电池生态体系的最佳时机,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快速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抢先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
中科海钠成立于2017年,核心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企业拥有多项钠离子电池核心专利,并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成果荣誉奖项,在钠离子电池全生产链各个环节已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拥有完备的材料研发平台、百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目前产品已经在低速车、两轮车和5G基站领域率先开启应用。
2017年底,该团队研制出48V/10Ah钠离子电池组应用于电动自行车;2018年,该团队研制出72V/80Ah钠离子电池组,推出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电动汽车。2019年,中科海钠推出全球首个100千瓦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上的示范应用。
钠离子电池潜在场景示范应用
十四五规划明确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未来能源革命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进一步深化。按照目前发展趋势,未来储能市场可达万亿级别。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的主流储能技术,不过随着电动汽车及规模化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锂的需求量逐年递增,然而锂在地壳的储量不高(0.0065%),且70%的锂集中于南美洲。目前我国80%的锂资源供应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所以寻找无资源限制的储能技术方案来应对规模储能需求势在必行。
钠离子电池作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储能技术,不仅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和兼容锂离子电池现有生产设备的优势,还具有较好的功率特性、宽温度范围适应性、安全性能和无过放电问题等特点。无资源限制、低成本、高安全等优势使钠离子电池成为大规模储能的重要可选路径。
钠离子电池的优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已约有二十多家企业致力于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中国的中科海钠、英国Faradion、法国Tiamat、美国Natron Energy等,率先入局的企业均在不同场景实现了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实践。与此同时,传统锂离子电池企业也开始关注钠离子电池赛道,宁德时代去年成立的21C创新实验室对外宣布着重关注三个新技术方向即包括钠离子电池。产品化、产业化和技术研发迭代能力已成为钠离子电池市场赛道未来竞争的核心。
2020年底,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海钠董事长胡勇胜撰写的钠离子电池论文《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这是《Science》创刊百余年来首次刊登钠离子电池领域相关文章,不仅表明了国际主流科学界对该技术突破的重视,也佐证了我国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已达到国际最顶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