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工信部: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1-09-07 15:59:57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15号(工交邮电类523号)提案答复的函》,提出将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和产业动态,结合相关标准研究有关钠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政策,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作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是支撑新能源在电力、交通、工业、通信、建筑、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之一。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新型电池产业发展,从加强行业管理、统筹产业规划、支持技术创新、加快标准建设等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新型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信部在答复函中表示,将在“十四五”相关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加强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产业政策;科技部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并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列为子任务;有关部门将支持钠离子电池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先进产品量产能力建设。

“‘十四五’是钠离子电池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钠离子电池将在此期间实现产品化,各方面性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有近20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生产。国外企业主要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法国NAIADES公司、日本岸田化学、松下、三菱等,国内的钠创新能源、中科海钠、宁德时代亦有布局。今年7月,宁德时代正式推出钠离子电池,开发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接下来,钠离子电池发展将更注重于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开发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胡勇胜说,“根据钠离子电池的现有技术成熟度和制造规模水平,将首先从各类低速电动车应用领域切入市场,随着产品技术的日趋成熟,会逐步切入到各类储能应用场景,如可再生能源存储、数据中心、5G通讯基站等。”

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当前钠离子电池已在各目标领域陆续开展示范应用,相关产品也在逐步面向市场推开,与钠离子电池关联的产业蓄势待发,制定钠离子电池相关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

在胡勇胜看来,标准的制定是钠离子电池实现产品化的重要支持环节之一。“目前暂无任何正式的有关钠离子电池的标准和规范发布,这不仅影响钠离子电池制造工艺的规范化及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也会导致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难以统一和标准化,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成本降低。”

同时,针对钠离子电池标准的制定,胡勇胜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在无钠离子电池产品相关标准的情况下,当钠离子电池产品开始进入市场推广应用时,应由相关企业根据产品特点并结合低速电动车、储能等目标应用领域的使用要求制定钠离子电池产品的企业标准,并上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第二,建议各级有关部门将钠离子电池的标准研究列入科技计划,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第三,根据产业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细分并详细制定钠离子电池的各类标准,覆盖其产业链和生命周期。同时根据钠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状态与时俱进,适时开展相应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此外,制定钠离子电池相关标准要基于未来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考虑;加强标准数据库及共享体系的建设,成立公开、透明、关联的标准共享平台,并适时推进钠离子电池标准的国际化,争取在全球钠离子电池产业中掌握优先权和主动权。”胡勇胜进一步表示。

应在市场端给予更多机会

针对初期进入市场的钠离子电池产品或企业给予扶持的建议,工信部在答复函中表示,将梳理能源电子产业链,统筹资源支持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发展;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科技创新,通过建立良性发展机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希望政府除了给予资金支持以外,在市场端也能够多给钠离子电池一些示范应用的机会。如果在政策上给予一些引导,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行为进行推进,我相信钠离子电池能够更快地切入市场。”胡勇胜表示。

另外,全球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目前尚处于导入期,从产品参数上看,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钠离子电池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推进速度在国际上都处于前列,且拥有钠离子电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胡勇胜说,“现阶段,优先支持部分性能优异的钠离子电池产品进入国家或地方电池类产品目录,可尽快推动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化应用,为促进我国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闻介绍:

近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815号(工交邮电类523号)提案答复的函》,提出将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同时,根据国家政策和产业动态,结合相关标准研究有关钠离子电池行业

责任编辑: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