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能够解决储能最大的低碳问题,所以氨一定是氢能的一大主流。”
“终极燃料”“Superfuel”,以氨储氢、以氨供氢、以氨代氢是氢能的发展趋势之一,氨能源在西方正成为行业用词。在我国,这种“superfuel”正在被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灵活性改造,绿色化工等领域。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氨燃料专家王兆林教授,在5月31日索比储能网《走向氨氢能源》直播中提出氨能源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路。
Q1:对于推广燃煤电厂掺氨共燃有什么建议?
推广掺氨燃烧成本是第一位。由于我国煤价整体较低,所以燃煤电厂掺氨燃烧势必增加成本。王教授在推广氨替代煤的过程中,总结出要率先在氨成本较低,煤成本较高,绿电难以大规模储存的地区率先推广掺氨燃烧。
Q2:对于燃气轮机的50%掺氨到100%氨燃烧及热电联产技术,是否有一些新的思路?
在我国,燃气轮机功率一般都比煤电厂小,并且在我国的热电体系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于此,王教授认为燃气轮机最好结合中小型分布式热电联产进行推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域辽阔,相对地广人稀,风电光伏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推广分布式热电联厂。
Q3:您对氨制氢(氢能2.0)相关的应用领域有何建议?
氨特别适合大规模及超大规模供氢,所以氨制氢要考虑氢冶金、炼油等大规模用氢的领域。王教授建议,氨制氢可以向绿色冶金、绿色炼油等绿色化工方向发展。对于加氢站这类小规模供氢领域,氨供氢与水电解供氢或其他方式供氢相比,成本优势并不明显,不能发挥氨大规模供氢的优势。
Q4:回顾已往280多年的“科技人之梦”~固氮科学历史,您如何评价21世纪氨经济?
王教授认为,缺乏大规模、零碳的储能方式,制约了光伏、风电、核电的发展,而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光伏、风电大规模发展来看,氨能够解决储能最大的低碳问题,所以氨一定是氢能的一大主流。
诺贝尔奖曾两次颁给与合成氨有关的化学家 ,这是对合成氨重要性的一大认可。如今合成氨还在向高效、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基础学科的配合,一定会带动基础化学和材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