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主题为“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的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全国低碳日(6月15日)活动拉开大幕,大连市将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助推大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大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统筹推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据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负责人介绍,大连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工作方案》,是大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发挥统领作用。后续陆续出台的“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总体行动方案和能源、工业、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6个重点领域行业碳达峰方案,节能挖潜、减污降碳、碳汇能力、督察考核等专项保障方案;
此外,结合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优势,还将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和科技支撑专项工作方案,抢抓双碳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布局双碳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大连市清洁能源独特的科技创新优势,促进创新成果就地“开花结果”。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大连市能源消费中煤炭和石油占比较高,能源供给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而且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连市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因此,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显示,截至2021年底,大连市发电装机总容量1329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58.6%,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电量655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66.2%,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一直以来,大连市大力发展核电、陆海风电、光伏发展等清洁能源,着力培育化学储能发展,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坚定不移地把绿色清洁作为发展方向,加快投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大连市沿海核电厂址资源丰富,红沿河核电二期5号机组于2021年7月实现商运,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58万千瓦,超越火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红沿河核电二期计划2022年底投入商运,庄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核电装机规模将稳步增长。同时,大连紧抓全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的良好契机,大力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庄河Ⅰ、Ⅱ和Ⅳ-1三个海上风电场2021年底全部并网发电,建成全国北方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并网规模达105万千瓦。普兰店乐甲风电、华能电厂分散式风电建成投产。利用废弃矿坑、养殖用水库、沿海滩涂等区域,大连市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庄河市入选全国整县光伏推进名单,重点在普兰店、庄河等区域推进滩涂“渔光互补”光伏示范项目。
储能是风电、光伏发电消纳保障条件,水力资源匮乏地区化学储能是重要的调峰调频技术发展方向。在此方面,大连进行了有益的技术探索和产业培育。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是中国首座化学储能调峰电站,采用大连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适用于大功率、大容量储能,具有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响应速度快、能源转换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
更重要的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多年来一直坚持“产学研用”创新开发模式,结合国家对储能技术的重大需求,在液流电池高性能、低成本关键材料、电堆技术及批量化生产、大规模储能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内外成功实施40余套应用示范项目。成功研发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将大幅度降低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的成本,推动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大连融科获批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地方联建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
大连大力推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基地,形成包括总部研发、材料基地、装备基地的“三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成为全球唯一掌握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开发、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及高端制造能力的城市。在建和投运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钒电解液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90%。目前,大连共申报和获得授权国内外相关专利200余件,已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实现零碳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大连充分结合在氢能产业领域具备的基础研发及人才储备雄厚、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低成本氢气资源充裕、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推广场景丰富等四个突出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实施氢能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使氢能产业走上健康快速发展道路。
其中,通过地方财政持续投入支持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锅检院等30余所科研院所在氢能产业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已累计申请燃料电池领域专利13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授权专利200余件,实现全国领先;牵头和参与制定我国现行51项燃料电池标准中的45项,占比88%;大连化物所作为我国燃料电池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还牵头制定了我国唯一参与的一项国际标准;建成首个“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现我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当前可与国际技术路线同台竞争的良好开局。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负责人表示,要最终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还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从我做起,做每个人做起,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