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组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六家单位编制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公开征求意见。
《蓝皮书》指出,电力系统应主动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跟随经济社会发展向主动引领产业升级转变。
二是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
三是系统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
四是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由单向计划调度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为实现目标,《蓝皮书》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路径,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战略目标的重要时间节点: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进度条”。
其中,储能将按照: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需求、满足日以上时间尺度平衡要求、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的路径推进。
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等日内调节为主的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并存,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配建储能、电网侧独立储能、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等模式,在源、网、荷各侧开展规模化布局应用,满足系统日内调节需求。
储电、储热、储气和储氢等多种类储能设施有机结合,重点发展基于液氢和液氨的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满足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调节和存储需求,保障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解决新能源季节出力不均衡情况下系统长时间尺度平衡调节问题,支撑电力系统实现跨季节的动态平衡,能源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储能的发展,《蓝皮书》强调,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种类型储能协同运行,保障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压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实现动态平衡。
一是统筹系统需求与资源条件,推动抽水蓄能多元化发展和应用。
二是结合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源网荷各侧新型储能多应用场景快速发展。
重点依托系统友好型“新能源+储能”电站、基地化新能源开发外送等模式合理布局电源侧新型储能,加速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
充分结合系统需求及技术经济性,统筹布局电网侧独立储能及电网功能替代性储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积极推动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模式,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提升用户供电可靠性及用能质量。加强源网荷储协调调度,探索源网荷储安全共治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推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运行,重点解决电力系统跨季平衡调节问题。建立健全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电力、电量双调节功能。
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研发先进固态储氢材料,着力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技术装备,开展大规模氢能制备和综合利用示范应用。
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优化新型储能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储电、储热、储气、储冷、储氢优势,实现多种类储能的有机结合和优化运行,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机理和平衡手段取得重大突破。
另外,在推动电网智能升级、完善源网荷储各环节相关标准、新型储能技术装备领域等方面,《蓝皮书》均有针对储能的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