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碳中和战略目标下,能源转型与变革持续升级,新型储能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跨界巨头入局。
作为电化学储能的关键环节,储能热管理也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在4月上旬的中国制冷展上,美的首次公布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及多款储能热管理新品,正式进军储能热管理这一细分赛道。
热管理是电化学储能的关键一环
因电池热特性,热管理成为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关键一环。从产业链价值量拆分来看,储能系统中电池成本占比约55%,PCS占比约20%,BMS和EMS合计占比约11%,热管理约占2%-4%。
从热管理技术路线来看,风冷和液冷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目前风冷方案为主流,但液冷有望凭借高效、占地小、精准控温等优势贡献未来主要增量。
海外更强调全周期LCoS,国内更看重招标价格
按照温控系统的工作对象不同,储能热管理可以分为集中式和集散式热管理。
集中式热管理:一个集装箱由一套热管理系统维护,功率较高,一般为40kw及以上。
集散式热管理:对集装箱内的多个电池柜分别进行热管理,强调温度的精细化控制,目前主要由2.5-4kw机组向6-8kw机组升级过渡。
从价格上来看,集散式热管理相较于集中式出厂价更高,但集散式对热量的管理更精细化,整体效率更高,因此LCoS(全生命周期成本/累计传输的电能量)反而更低。从不同区域来看,在储能热管理系统采购上,目前海外更强调全周期LCoS,国内更看重招标价格。
企业布局:储能热管理主要企业
根据有关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热管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1亿元。目前储能热管理中液冷方案关注度更高,市面已有成熟方案,新进入者众多,主流供应商仍在加速研究迭代,有望成为未来储能热管理的主流温控方案。
由于储能热管理属于单一项目制,因此具有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需要企业拥有在面对众多客户和不同项目时能具有高效的方案制定和落地的能力。此外,储能系统对经济性要求高,因此热管理企业必须降低综合成本。
目前,在储能热管理赛道中,同飞股份、英维克、高澜股份、申菱环境、博格思众、松芝股份、奥特佳、黑盾股份、空调国际等企业均有布局。
储能热管理技术与精密空调、家用空调及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技术同源,目前切入储能热管理赛道的主流企业大多有相关业务/技术积累。储能热管理主要参与者据出身可分为数据温控厂商、冷水机组厂商、汽车热管理厂商、空调主机厂商。
当前,短期来看,下游储能集成商及电池厂商格局稳定,综合服务好、大客户粘性高的热管理企业拥更大势能。
中期来看,储能安全新国标已正式发布(国家标准GB/T 42288-2022《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将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预计储能消防和温控系统的价值量或将提升。正式版新国标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趋严,但下游客户需求多样化,因此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柔性定制能力的热管理厂商将处于领先地位,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长期来看,海外已有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储能资质认证,预计未来我国将在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带领下形成热管理体系标准化方案,因此拥有稳定的模块化生产能力的厂商将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