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国内各类资本正跑步跨界进入锂储能行业, 多家电池厂亦给出产能规划,细数今年以来的投资赛道,储能概念绝对是那个“风口上的猪”。
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前景日益明朗,与之对应的投资机构也蜂拥而至,储能迎来发展窗口期,各类资源跨界跑步进入储能行业,储能产业正在跑步前进,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期,2023 年就是国内储能产业爆发的元年。
仅2022年这一年,国内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就高达3.8万家,这个数字是2021年的五倍之多。整个行业已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阶段。
更早的2022年10月,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完成超20亿元的B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军团,包含了农银国际、建信股权、经纬创投、峰和资本、日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可以说,有一定存在感的投资机构,都在死盯着储能,没有存在感的机构,更是跃跃欲试,企图在储能项目上分到一杯羹。机构疯抢“储能项目”,看别的项目可以不紧不慢,但看储能项目必须刻不容缓。
机构疯抢“储能项目”
看别的项目可以不紧不慢,但看储能项目必须刻不容缓。
不同于近几年整体呈下滑趋势的投融资市场,投资机构对储能赛道的兴致一直居高不下。
2022年,储能产业迎来了史诗级大爆发,不断升级和完善技术与政策、愈发活跃的市场需求,让这个昔日无声无息的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就连多年从事该领域的人员都感慨这是“活久见”。
储能项目的融资数量和融资额更是直线上升。
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深圳市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宝新能”)的上市,让更多投资者感受到了储能赛道的威力。
2022年9月,华宝新能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开盘市值超过220亿元,广东省的储能融资最为火爆的第一个便携式储能IPO因此诞生。华宝新能创始人孙中伟也演绎了一个打工仔转身为大企业老板的“神话故事”。
几乎与华宝新能IPO同一时间,深圳也诞生了另外一只储能独角兽。2022年9月,用户侧储能公司德兰明海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美金级别。
而在此之前,德兰明海已收获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中铝浙江君融基金、鲲鹏光远、达晨财智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产业内知名的头部战略机构。
更早的2016年之前,这个领域一年到头的融资数量不过十几笔,全年总金额也不过10亿元上下。
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27家储能相关企业公布了自己的新一轮融资,单笔融资额度在亿元级别的项目个数超过一半。
专注于能源领域、市场化投资机构及地方国资……参与投资储能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对该领域的角逐也变得十分激烈。
之前没赶上电动汽车和光伏这两大热点的门外汉企业和投资机构们,生怕错过了储能这个大蛋糕。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目前储能企业还没有到成熟期,很多公司都在快速成长阶段,未来潜力不可估量,很可能会出现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企业。
政策加码催生万亿空间
储能作为能源深层变革的一环,资本对它的感知也是逐渐深入的,或者说是政策引导的结果。
2016年是储能领域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开始,储能这个关键词开始频繁在国家级政策中出现。
当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国内新能源装机量快速攀升,逐渐超出电网原有消纳能力,“弃风弃光”现象逐渐显现。
储能作为跨时调节电力的关键技术进入政策视野,被纳入《“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中。
此后,行业指导意见和相关发展计划等陆续颁布,在政策层面确定了储能行业先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再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两阶段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强先进储能技术研发,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等要求。
“双碳”目标确定后,国家级规划中开始出现针对储能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国内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GW以上的发展目标。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计划到2025年推动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有了宏观及清晰的目标之后,国内多个省份开始根据指引出台了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投资机构则紧跟政策风向,使得与储能的有关投资变得更加精确、有确定性。
截至到2023年3月底,全国共有17个以上省市出台了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文件。
其中,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6000 亿元,年均增长 50% 以上,装机规模达到 300 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山东提出该省新型储能工程装机规模 2024 年达到 400 万千瓦,2025 年达到 500 万千瓦。
宁夏要求整个自治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 10%,力争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
参与设立储能领域基金的管理人背景相当多元,既有与电力或清洁能源相关的产业资本,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中国神华、国华投资、三峡集团、宁德时代、保利资本等;也有将储能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地方国资背景管理人,如江苏省投资管理、深创投等;此外,还有将新能源、绿色低碳、储能等作为投资方向的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如凯辉基金、源码资本、IDG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