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合主办,“2023年世界环境日水电行业鱼类增殖放流联合行动”开幕式在北京正式举办。活动当天共放流国家保护、流域特有及重要经济鱼类约899万尾。本次活动旨在加深社会公众对水电工程环保工作的认识,推动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切实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树立绿色水电的形象。
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水力发电对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水电发展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也十分重要。“能源转型需要水电,水电开发也必须保障生态安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熊敏峰在启动会上指出,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实现水电的高质量发展,水电开发利用才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低碳转型重要支撑
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熊敏峰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高质量大规模跃升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了煤电装机容量。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水风光基地、风光互补、水光互补、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清洁能源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体现了能源行业工作者在响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中作出的不懈努力。“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水电作为骨干电源,其灵活调节“稳压器”的优点凸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为水电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水电作为技术成熟、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表示,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代表,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代表,2022年,全国水电,年发电量达1万3千亿千瓦时。他指出,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生态优先的水电行业发展策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在支撑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水电行业发展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备受关注。熊敏峰指出,水电行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努力践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前提予以考虑,稳妥推进水电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中国水电在4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家提供大量清洁低碳能源的同时,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了水电行业的力量。
熊敏峰表示,水电行业聚焦生态流量泄放、生态调度、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流连通性恢复、鱼类增殖放流等重大环保措施,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和设施建设,通过长期的运行实践和效果监测,不断进行优化设计和迭代创新,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体系,有效减缓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目前,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黄河、大渡河等已建水电基地,都已全面系统地实施了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部分电站库区植被明显优于周边区域,局地气候得到较大改善,植物茂盛,风景秀美,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网红打卡地,形成了新时代水电生态化开发的范式。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声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电行业秉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科学开发水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有力地支撑水电基地水能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各项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郑声安强调,水电行业必须始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通过进一步做好创新鱼类栖息地保护,建设电站过鱼设施,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保护工作,为保护和优化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了水电力量。
从未来水电绿色发展的角度,李昇认为,水电绿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新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后续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这一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物种生境,对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前瞻性与全局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特殊区域生态修复、重要物种保护等研究亟需加强。
李昇指出,未来需要以全流域、全覆盖的水生态监测网络建设为重要抓手,以珍稀保护鱼类跟踪监测、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为重点,持续完善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监测体系,提高鱼类增殖与放流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