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2023江西省锂产业大会暨第一届碳酸锂供需策略会上,与会嘉宾认为,近年来,我国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但同时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也面临终端需求降速、国际市场壁垒抬升、关键矿物原料保供稳价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参会专家建议产业链企业,遏制扩产冲动,提高发展质量;引领行业标准,寻求合作共赢;优化市场秩序,加强上下游协同。
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大机遇
会上,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多元业务研究室处长陈俊全从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方面阐述当前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新能源汽车历经10年快速发展,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同比增长56%,市场渗透率14%。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83万辆,同比增长40%,市场渗透率15%。
从中国、欧洲、美国三大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大势不可阻挡。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689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5%。陈俊全表示,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是69%,电池四大材料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在“双碳”目标下,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基本进入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阶段。
欧洲、美国的新政也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今年3月28日,欧盟理事会批准法规,决定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2030年,新轿车比2021年减少55%的二氧化碳排放,货车减少50%。这项法规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的政策基础。”陈俊全说,美国要求,203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车辆占比达到50%,今年年初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为新能源汽车提供10年税收抵免。
在储能领域,陈俊全认为,这是一个更具潜力和发展机遇的领域。2023年6月,我国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明确,2030年前,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060年达到80%以上。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今年1-6月,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面临三大挑战
在锂电新能源产业迎来时代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面临终端需求降速、国际市场壁垒抬升、关键矿物原料保供稳价等方面的挑战。
——1-7月份同比增速下降明显。陈俊全介绍,今年1-7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452.6万辆,同比增长41.7%。其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389万辆,同比增长32.5%,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48%。和去年同期116%的增速相比,41.7%的增速下降明显,尤其是国内增速只有32.5%。陈俊全分析,随着渗透率不断提升,降速是合理的。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终端市场降速,产业链中上游成倍扩张的产能将面临需求急剧萎缩的打击。宁德时代公告显示,上半年企业产能利用率相比去年下滑20%,闲置产能达到100GWh。磷酸铁锂龙头企业德方纳米预计亏损11.7-10.4亿元,主要原因与产能利用率不足相关。
——国际市场壁垒显著抬升。欧美市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意义重大。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的出口国为比利时、英国、西班牙。2022年我国锂电池第一大出口国为美国。而美国今年年初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产生影响。如,根据法案,消费者若要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必须满足电动车电池中所含关键矿物材料的价值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提取或加工等条件。欧洲市场也是如此,今年8月17日,《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正式实施,规定自2024年7月起,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从2026年起,只有持有合格电池护照的电池才能进入欧洲市场。不满足条件的电池,包括装有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以后进入欧洲市场都会面临障碍。
——关键矿物原料保供稳价。我国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制造中心,成为关键原料的主要需求国。保供方面,受资源储量限制,我国锂电池关键原料高度依赖少数国家。稳价方面,我国缺乏关键原料产品定价权。过去两年,澳洲企业皮尔巴拉以多批次小批量的锂矿石拍卖助推锂价飙涨,挤压下游发展空间。陈俊全提醒,我国锂产业不能再走钢铁产业老路,要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加强上下游协同 迈向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国内锂电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专家建议:
——遏制扩产冲动,提高发展质量。陈俊全建议,企业宜避免盲目大干快上扩产能,尤其是在没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摊大饼。在生产经营方面,寻求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化生产工艺,对替代性路线加强研发布局。同时,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治理成本,积极拥抱绿色清洁能源。
——引领行业标准,寻求合作共赢。陈俊全建议,欧洲对电池制定了新标准,我国也应加强研究,建立高标准体系,注重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在产业发展方面,既要提升原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也要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关注重点市场产业发展诉求,寻求合作共赢。
——优化市场秩序,加强上下游协同。“很多龙头企业都在尽量延伸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这是一种避免供需错配,产业链大起大落的做法。”陈俊全表示,只有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避免单个环节吃掉产业链绝大部分利润,才能有助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