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武汉新型储能产业蓄势聚能,多个储能电池项目加速迈向产业化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3-09-18 07:24:49

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连日来,记者采访看到,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在推动新型储能产品、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方面加快发力。

当前,中国石化、中国能建、中国电投等一批央企已在抢滩布局储能项目;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巨安储能”)等一批企业在汉深耕多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积累了一批行业领先技术,武汉储能产业正在蓄势聚能。

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日前,湖北省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函》。文件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相匹配,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

锂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

各显所“能”

应用了巨安储能技术的湖北黄石华创园储能电站(园区峰谷调节电站)铁基液流储能项目。(企业提供)

近日,在位于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的巨安储能,记者看到打印机大小的一个白色“箱子”,据介绍,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电堆。

截至目前,企业已通过电解液、电堆、电池舱等储能装备的全栈开发。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巨安储能创始人孟锦涛介绍,“我们正在找寻未来的‘发条’”。

孟锦涛口中的“发条”,正指向储能电池。“液流电池是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孟锦涛介绍,液流电池电堆和电解液可以解耦,非常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布局灵活,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达20—25年,并且电解液可回收再利用。可广泛适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侧等场景储能。

今年上半年,巨安储能同湖北省新能源公司、中广核、中电建等合作的铁基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入选湖北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同时,巨安储能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孟锦涛介绍,企业即将走完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武汉电堆及系统化产线有望年内投产,位于武汉都市圈的电解液产业园也将开工建设。

在武汉,多个储能电池项目都在加速迈向产业化。

在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一条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将完成设备安装调试。这种新型固态锂离子电池,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飞机、储能电池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在江夏的楚能新能源武汉基地,一排排搭载“浸默”电池安全系统的储能PACK箱,正等待操作员有序装机。由武汉下线的储能产品,已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区域为甘肃当地的光伏电站服役。

就在本月5日举行的工业稳增长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正推动多元化储能产业创新孵化,同时,在储能电池的上游——新型材料方面,武汉也有布局,这让武汉“材”“能”兼具,更易突破技术瓶颈。华中科技大学黄云辉教授找到了一种储能用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能大幅度提升电池的快速充电能力;为使快充材料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商业化,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正在攻克技术难题。

央企与国家级“小巨人”来汉

加码布局储能项目

位于江夏区的中储科技锂电池智能储能PACK生产线上,机械臂正在工作。供液冷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用的储能电池模组排列整齐。(企业提供)

在位于江夏的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科技”)智能化产线上,6轴机器人正在高举轻放、快速作业。

中储科技总经理孔德凯介绍,企业是央企中国能建在汉揭牌的子公司,专注于开展大容量储能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船舶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

孔德凯介绍,企业落地武汉后发展迅速,已自主完成超20项专利申请,位于江夏区的中储科技锂电池智能储能PACK生产线从签约到一期投产用时仅3个月。目前在汉下线的水星系列液冷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可有效提升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正大举开拓市场,已批量供货并顺利并网。

基于在汉良好发展,中储科技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就在上月,设备已全线进场。孔德凯介绍,一期二期项目建成后,今年的产值预计达到10个亿以上。

中创新航、楚能新能源等国内电池头部企业纷纷抢滩武汉布局重磅项目,能源央企等也在汉加大投资。

另一家央企中国石化,将企业首个“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放在了武汉。中国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总经理潘灵永介绍,电解水制氢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氢气运输成本,提高供氢效率;另一方面作为储能介质,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并网稳定性问题。目前,企业氢能装备制造与检测基地一期已在汉建成,具备年产25套加氢装备生产能力,同时接连中标山西、广西等地多个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订单已远超去年全年。潘灵永说:“企业在汉获得良好发展,并在本地找到供应链。今年,我们与武汉市燃气热力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合作,氢能配套装备的部分设计优化工作也实现本土化。”

位于武汉东西湖的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企业提供)

另一家央企国家电投集团近三年内两次大手笔在汉投资能源项目。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盘科技是干式变压器全国单项冠军企业,研发、生产应用于新能源(包括风能、光伏、储能、抽水蓄能等领域)、新基建、轨道交通、智能电网、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高端电力装备产品。

武汉金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介绍,位于江夏的武汉金盘智能科技绿色产业园目前正在紧锣密鼓调试产线,年内就将建成投产,完全达产后,生产新能源输配电产品和储能系列产品,将能创造超40亿元的收入。

智慧用能新模式

为城市积蓄发展势能

位于武汉黄陂区临空产业园的湖北省50MW/100MWh集中式(共享式)储能电站,由风脉能源投建,一排排白色锂电池储能舱鳞次栉比坐落。(企业提供)

9月7日,在位于武汉黄陂区临空产业园的湖北省首个大规模液冷型储能电站,一排排白色锂电池储能舱鳞次栉比坐落,从外形上看像一个个集装箱。

走进舱内,并没有预料的闷热。原来,液冷技术能够长时间保障舱内储能电池在25℃恒温、60%恒湿的环境中工作。

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加紧进行涉网试验和调峰预演。当模拟调度电话打来后,通过中控室的电储能实时充电图,运维人员远程实时监控,充电功率不断放量……就在今年夏天,该项目已经并网。这是武汉首个大规模液冷型集中式(共享式)储能项目。

投建该项目的风脉能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一站式解决方案龙头供应商。企业项目负责人王靓介绍,电能会先通过变压器降压,随后再通过变流器转换成直流充入电池舱中,放电时则相反。当所有单元的储能设备连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巨型“充电宝”,能在低谷时段充电,尖峰时段根据电力需求响应需要将电能回补电网。

王靓介绍,作为武汉市唯一一个兆瓦级液冷型集中式(共享式)储能电站,该站主要作用是增强武汉地区电源支撑能力及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主要应用场景是解决区域新能源消纳、短时调峰、瞬时调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据了解,该项目年消纳新能源电量约5000万千瓦时,能压减煤炭消费约1.5万吨/年。

今年7月,湖北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的函》,计划将湖北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地。其中提到,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优化布局,支持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城市小区、数据中心、大型公共服务区等地区发展用户侧储能。鼓励探索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武汉正在推动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应用,并拓展新型储能电站在多个场景的应用,多个储能项目在汉并网或投用。

在武汉市首个“园区级”源网荷储项目中,中电建武汉铁塔有限公司用上了自己通过光伏、风能发出的第一度“绿电”。其源网荷储系统能实现园区65%的电能消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794吨。

在武汉泛海CBD换电站,由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电动汽车服务分公司试点的削峰填谷与电力需求响应示范项目,正在加紧设备调试。该站配置有分布式一体化储能系统,能根据电网需求响应灵活调节。当用电紧缺时,换电站放电缓解电网巅峰压力;当用电低谷时,换电站电池可充电储能。经初步测算,该项目错峰用电每年节省电能成本可达7万余元;电力需求响应时,每天在用电高峰时段可回补电网400度电。

新闻介绍:

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看到,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在推动新型储能产品、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方面加快发力。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