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不是万能的!”“一股脑地凭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肯定不是正确的路径。”9月16日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在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的观点输出吸引了索比储能网的关注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集体思考。回望储能发展的前期历程,从默默无闻毫无存在感到“急赤火燎”野蛮生长,从地方到企业、从业内人士到各路资本似乎都被莫名的力量裹挟着一股脑向前。
CNESA DataLink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储能新增投运规模8.0GW/16.7GWh,远超过去年7.3GW/15.9GWh的新增规模水平。储能企业亦是井喷式增长,1月至8月,新成立企业43130家,同比增加 102.4%。“其实大家都能感知到产能过剩,去年280Ah电芯还存在紧缺,而今年头部的储能电芯厂商便已开始减产,虽然大部分企业也享受过短暂的红利期,可没过多久行业内卷就已经开始。”某储能企业高层坦言。
这边产能过剩、价格内卷已经令人头疼,那边电站利用率低、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中电联数据显示,去年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新能源配储系数仅为6.1%,火电厂配储能为15.3%,电网储能为14.8%。虽然多地支持用户侧储能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但因开展交易频次有限,所以还无法成为储能电站主要盈利渠道。
纵然面对诸多问题可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于储能依然抱有乐观态度,“存在即合理,虽然有些难题没有解决,但储能发挥的效用大家都是看得到,比如江浙地区限电高峰期的大小厂区,两到三小时限电机器不能开工企业就要承担损失,而有了储能支持企业就是可以真正的解决燃眉之急。虽然刘吉臻院士的观点长远看是准确的,可无法一蹴而就,一百步以外的问题非常严峻,但零到一百步的路还得先继续走。”
好在各方都在寻求更加合理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给予相关补贴、拉大峰谷电价差等,都在为储能深度参与市场交易做足了铺垫。9月份首份国家级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就提出:要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与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过渡性政策,风光配储的路径虽然不是绝对正确,确却是储能发展的绝对必经之路,正如刘吉臻院士所说:“让储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像下一盘象棋一样,不是不喜欢‘車、马、炮’,而是把它调遣好、派上用场。”一如风光配储这步棋从政策到市场、从地方到企业都已经开始走,那么接下来便是计划走好建立电力市场机制的第二步棋,毕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相互配合才能真正的走好中国新能源发展转型的大棋局,并且更加从容的应对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的新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