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储能头条

【冷思考】万亿梦想迎来资本一哄而上 储能为何如此狂飙猛进

2023-12-08 13:47:04
来源:索比储能网
分享到: 

宁德时代首个以储能电池为主的“零碳工厂”在广东肇庆诞生,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在深圳开工建设,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电池超级工厂落地中国上海……不甘落后一般,五粮液、美的、黑芝麻等行业外明星企业纷纷跨界入局……从年初到年末,产业链上下游二十多家企业宣布最新储能项目建设规划。整个2023年堪称储能行业扩产高峰年。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全国现存储能企业已超15.1万家;从2023年年初,全国新注册储能相关企业即高达6万家,约占总数的40%。在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全球趋势、国家政策推动以及资本投资热情高涨等多种因素叠加背景下,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切入快车道。

新能源赛道上的耀眼新星

11月15日,我国国家领导人疫情后第一次出访美国期间,两国联合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双方提出明确的可再生能源部署目标,两国支持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两个世界大国的联合声明,无疑将推动新能源发展再加速。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数据,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将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投资预计将用于清洁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能效改进和热泵等。我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9.6%,已超过火电装机。

美中不足的是,可再生能源也好,新能源也罢,他们天然带有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无疑让其在规模化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参与调压调频、发展微电网等方面均带来挑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发言称:发展新型储能对于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随着新旧能源转型,储能技术的多元发展,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推进,出现了大量的“新能源+储能”“互联网+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模式,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在不断地涌现。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政策加持下的热门产业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储能技术在未来的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扩大,将成为促进全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要素之一。这样的大趋势下,储能产业在我国已成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连接点。

在国际层面,储能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影响和规范。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年议程和《巴黎协定》等,都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我国早在2009年年底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中,就从立法层面对发展储能有所表述。不过储能行业相关政策和条款的密集出台,却是发生在2020年确定双碳战略目标后。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我国布局了庞大的新能源发展规划。

据索比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至今,大约有七部专门针对储能的法规条款,他们分别是《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规则(试行)》《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内容看,多为对储能的支持、指导以及规范为文件。

另有从国务院到工信部发布的,诸如《关于加快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等十几项其他相关政策法规,均对储能发展有所提及。

各省级地方也陆续对新能源项目上网提出配套储能要求,即业内口中的“强制配储”政策,也是近两年国内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政策主推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至少有24个省级地方公布了新能源配储比例,基本在10%~30%这个范围。

正如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晓宇近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的首届世界储能大会上所说,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多重积极因素,会激励新型储能行业以市场化手段获取盈利空间的扩展。

各路资本争相出手的投资新宠

在政策发力等因素加持下,储能行业迎来自己的风口期,能源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种投资主体对于新型储能的投资热情高涨。

观察我国的资本市场现状不难发现,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的中国经济原本被希望迎来巨大利好,但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市场承压的因素影响下,步入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多外部挑战。从内部因素看,原本就存在的经济转型,疫情对中国经济负面影响的延后性,以及房地产行业暴雷不断等,均对我国经济增速产生了负面效应,各路资本投资机会大幅收窄。

因此,进入风口期的储能行业赢得资本争相涌入,迎来新一轮扩产高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表透露,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经接近20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有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至少有11家储能行业公司递交了IPO招股书或更新上市进展。除古瑞瓦特、瑞浦兰钧拟登陆港股外,包括双登集团、海博思创、蜂巢能源在内的其余9家企业均分别拟向创业板、科创板发起冲刺。

不仅是上述谋求上市的企业,瞅准储能市场历史性机遇的初创企业也获得了资本的大力扶持。2023年年初至今,在储能一级市场至少有61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稳超250亿,超过亿元以上的融资超过50%。其中,远景科技集团以10亿美元的B轮融资为最,另外单笔融资第二的是海辰储能,超45亿元C轮,毫无意外的两家融资主要都是用来进行产能扩建,满足订单需求。

11月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开幕的首届世界储能大会期间,储能签约项目总投资金额更是突破千亿元,以央企为代表的多家行业企业披露了投资储能的愿景和计划。

如此快的发展速度,难免被各路资本一哄而上,接踵而来的就是产能过剩。储能产业似乎走上了新能源子行业曾经的老路——泥沙俱下,价格战、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乱象纷至沓来。兼之仍有地区存在政策不配套、技术水平偏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忧患意识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储能行业的各种症结。“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近期曾在公开场合直接陈述储能行业种种问题。

更加不可忽视的是,11月20日的SK江苏盐城工厂火灾事件再一次提醒人们,高速发展的储能行业,正在迎来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巨大挑战——安全陷阱。

好在这些痛点是挑战更是警醒,是正在狂飙猛进的储能行业的清醒剂。从积极角度看,对储能发展的批评和质疑,可以督促储能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储能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向理性发展。

责编:
关键词: 【储能】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