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国家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同时,“源网荷储”的概念兴起,储能的发展得到关注,各地均在加大力度推动储能的发展,一方面是制定规划、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为使储能发挥其作用,多地推动新能源配储,调节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储能行业变得炙手可热,市场迎来高速发展,给予了许多企业发展第二增长曲线的机会。
随着大量企业入局,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然浮现。
01低价换市场
12月18日,瑞浦兰钧港股上市,在储能界掀起一阵热议。且不论是如何背靠世界镍王青山集团“烧”出一条上市路,至少是成功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在成长“加速度”的背后,瑞浦兰钧一直在以低价换市场,已陷入到价格战的泥淖当中。其储能市场总经理易辉琼在近日的高工电力储能专场上也无奈表示:价格是被动跟随的。
数据显示,2022年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售价分别为0.98元/Wh、0.96元/Wh;而同期瑞浦兰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售价分别为0.76元/Wh、0.80元/Wh,相比前者低了约20%。
与低价竞争相伴而生的是低毛利和连年亏损。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的毛利率分别为-15.4%、7.4%、4.1%,远低于其竞对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
瑞浦兰钧只是储能行业的一个缩影,储能价格日趋“内卷”的背后,显著原因是上游电芯原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随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降价抢市场的行为层出不穷。同时,由于价格带来的负反馈加剧,使得下游企业纷纷处于观望状态,放缓采购的节奏。
02产能过剩为何继续扩产?
截止2023年9月底,比亚迪、中车株洲、鹏辉能源、海博思创、协鑫集团、上能电气、南都电源、纬景储能、科陆电子、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等诸多储能厂商已公布扩产计划有87项,总投资5314.29亿元(部分项目含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
有业内院士估算,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产能过剩已经暴露出储能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大浪淘沙,一大批新晋“淘金者”和二三线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一边是行业大咖提示产能过剩风险,另一边又有企业继续扩产,储能行业如今正陷入“怪圈”当中。但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另一方面,沿海地区作为工业大省,在储能产业支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各城市还相继发布了储能补贴政策,包括容量补贴、放电补贴、投资补贴这三大类型。支持性政策的出台,为全国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
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11月,浙江省备案工商业储能项目达616个,总规模超886.18 MW/2297.84 MWh,涉及总投资金额45亿元,月度备案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储能产业仍被大量资方看好。
储能产能过剩和市场增速较快,两者并不矛盾。储能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前文提到的原料价格下降,以及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面进入的企业过多,未来洗牌是一定不可避免会发生的。但储能市场持续发展也是确定的:一是因为随着电力结构中的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储能仍存在巨大的需求;二是只要峰谷电价差存在,储能就必然存在套利空间。
储能赛道长坡厚雪,如何穿越迷雾找寻方向?接下来,储能市场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企业就算活下去又该如何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