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中国光伏协会年会上,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高级副总裁顾亦磊对于现有光储发展的难点、光储全球化等做了精彩分享。
他谈到,目前可再生能源的非技术成本降低不是很容易,一些储能产业的规则不够合理,同时全球市场化如何打通前中后台,也是中国光伏走出去的重要课题。
非技术成本降低不容易
顾亦磊表示,如果可再生能源要进一步推广,比较重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成本持续的下降。最近大家都看到行业内卷得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大家都难受,但也促进了成本的持续下降,从这个角度看属于正向。
就光伏风电产业来说,因为涉及的环节不少,如何想办法降低成本,需要各个点的发力。
过去几年,企业和行业都在不断进行技术成本的下降。而非技术成本的快速降低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土地成本、建筑BIPV、光储在农业地区的结合等都不是很理想的状态。光伏一旦跨行业,需要更多部门予以支持,阻力会大一些,难度也大一些。”
第二,也是很多专家和企业管理层会经常提及的光伏消纳问题。“刚刚大家也讲到,这么多的可再生能源上网后,需要电网进一步的缴纳,这需要配合储能板块的应用。这几年储能装了不少,但利用率很低,装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用,很多机制没有打通,规则也不是很合理。”当然,现在有些省也在试点,这个问题或许很快会解决。
顾亦磊介绍到,在国外,这方面值得国内借鉴下:它们的光伏风电产品安装后配上储能,就可实现进一步的消纳,彼此是相互促进的。但中国就卡在那里,光伏风电配储后,储能限制不用。这会导致国内光伏装机的容量被限制。所以我们觉得各个环节都需要共同努力。”
从阳光电源角度说,做光储逆变器的公司也在更好地形成成本降低和创新。比如说公司推交流存储的概念,让一个箱子里解决电池直流和交流两个环节,这样不仅让现场施工和调试的成本大幅下降,对占地面积及相关直流产生的风险也有降低。“我们阳光电源也在做1+X的模块化设计,这样会大大降低整体成本。后续,光储一体化还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发展的。”
打通国际化的前中后台
谈及国际化,顾亦磊指出,作为全球性的光储逆变器系统集成商,更多的是系统解决方案的制造和销售。这需要非常强的铁三角模式。销售、技术和收购服务都要有联通。那么肯定要当地化。“我们海外有几千人,这些基本上是外国人为主。我们总部与地区分部之间除了授权,还需要拉通中后台的关系,因此总部的配置也要国际化,所以这是很多中国企业难以做到的。”
阳光在这方面不停地升级人才,让总部的人更加匹配前方需求,当然成本也非常高。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在人力成本的投入上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在全球各个国家都要有销售,其实挑战比较大。”
第二,如果未来进一步加强全球制造,现在中国和东南亚可能比较适合,未来包括欧美和中东地区也要求本地制造。有的地方会给补贴、退税,有的则是资源交换。这和中国的地方政府一样,在让企业进驻的时候,会提出资源互换。“目前感觉在资源交换方面还是有些复杂。”
另外,国外地区是希望中国企业去投资的,不过这里面最大的困难在于当地政策的不持续性。中方不确定欧美一些地方换届后,有关政策的延续和支持是否还能继续,可能有的还会出现待遇的不公正,这让中国企业在做投资时会有决策难点。
“当然对我们来说,光伏逆变器生产环节没有那么难,投资也没有非常大的难度,关键还是供应链的完整性。如果只是一种或者单个产品生产在欧美,意义并不大,整个供应链都要在那边会更好。目前海外可能还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全球设厂还是需要多方考虑的。”
就能源企业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一议题,顾亦磊称,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要加大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我觉得企业要聚焦自己擅长的领域,不建议过度的垂直一体化,因为每家企业所擅长的地方并不同。尽管都叫光伏上下游,但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个专业的。所以大家把各自的环节做好、互相配合协作,才能把整个行业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