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7月18日,据财联社报道,2024年1-5月,中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为8.4GWh,同比增长50.1%,远高于同期动力电池的2.9%。
5月单月国内储能电池出口量更是高达4GWh,同比增长高达664%。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同期国内动力电池出口量为9.8GWh,虽环比增长8.9%,但同比下降13.1%。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前5月出口增速分化的呢?今年下半年储能电池的增势又能否延续呢?
欧美电动化转型遇阻
今年前5月储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速超越动力电池并不意外。
深入看,前5月动力电池出口同比增速放缓背后与海外电动汽车转型脚步放缓有一定关系。
碳索储能网注意到,2024年以来,包括梅赛德斯-奔驰、苹果等在内的巨头,有的宣布延缓电动化转型,有的宣布终止电动汽车业务,给火热的电动化转型浇了一盆冰水。
2月22日,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计划。诚然,梅赛德斯-奔驰并没有宣布彻底放弃电动化转型,但调整规划也反映出公司转型不利。
据了解,奔驰2021年提出的电动化转型目标曾明确,到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为电动汽车销售。然而,2023年数据显示,奔驰纯电动车仅24万辆左右,占全年总销量比例只有12%。
最新消息显示,由于市场对其电动汽车的需求大幅下滑,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今年第二季度销量同比下降6%,至600100辆。其中,电动汽车销量只有5.1万辆,同比下降23%。
透过数据变化,梅赛德斯-奔驰电动化转型之艰肉眼可见。不过,与苹果相比,奔驰已算是转型的坚定拥护者。
奔驰宣布放弃原有电动化计划后不久,苹果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和分管造车项目的副总裁Kevin Lynch对外宣布终止造车。
该消息传出后引得外界哗然。要知道,苹果电动汽车研发已历10年,前后投入更超数十亿美元。
对整个欧美而言,致命的不是巨头电动化转型受挫,而是各界因巨头受挫骤降的转型热情,以及放缓的转型脚步。
目前看,欧美已经放缓电动化转型脚步。于我国而言,欧美转型脚步放缓自然也会影响到我国“新三样”之一的动力电池出口。
更长远看,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与欧洲《净零排放工业法案》政策影响,中国动力电池的出口仍存在变数。
那么,储能电池会不会遭遇动力电池一样的尴尬呢?
全球能源变革推动
从技术端看,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可谓一枝两叶。但相比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终端的强绑定,搭载储能电池的储能系统应用场景则更多元,包括电网侧、电源侧以及用户侧。不过,深入看,应用场景多元并不是储能电池出口走俏的根源,全球能源转型提速才是。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脚步提速,储能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价值持续凸显。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91.3GW,是2022年同期的近两倍,增长势头喜人。
分市场看,中国、欧洲、美国为全球储能的重点市场,而中国又是重点市场中的重点。据浙商证券研报,2023年,中美欧三大市场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8%,同期中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的比例近50%。
此外,东南亚、中东、澳洲、南亚、南非、南美等地的储能需求也在释放。比如中东、澳洲,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两大市场的储能装机也在提升。以澳洲为例,其便明确了到2030年新增9GW储能容量和23GW可再生能源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源绿色转型提速赋能外,储能装机增长背后还与其推动能源平权有关。以南非、东南亚市场为例,上述市场电网建设尚不完善,储能在这些市场的价值也体现在解决用能,保障用电。
Wood Mackenzie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133.7GWh;到2030年,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达到1607GWh,年复合增长率36.81%。鉴于中国企业在全球锂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我国储能电池前5月出口高增自然也合乎逻辑。
不过,在碳索储能网看来,除要考虑海外储能需求端的增长拉动外,储能电池高增还要考虑到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美国关税。
今年5月,拜登政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税率。
其中,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非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由此前的7.5%调至25%。比较可知,受关税调整影响最严重的是非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
不过,资料显示,美国目前面临电网老化的难题,国内70%以上的输电线和电力变压器已使用25年以上。鉴于电网升级成本过高,配储成了保证电力供给,平衡峰谷差异的关键。
或是考虑本国电网改造难的国情,拜登政府延后了对非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关税调整。而延后的两年也被业内认为是留给中国储能的窗口期。目前看,中美两国储能企业已紧紧把握住窗口期。
比如海辰储能,今年6月,其便与美国Jupiter Power达成储能系统供货协议。海辰储能将于2025年年底前,向Jupiter Power交付并部署3GWh的电池储能系统。
再比如亿纬锂能旗下的亿纬储能。今年6月,亿纬储能与美国头部系统集成商Powin再度签约,在电池领域达成15GWh的战略合作。
H2市场展望向好
市场需求旺盛,产品性价比高,双buff加持下,国内储能企业上半年也交出了亮眼业绩。
比如阿特斯。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到14亿元,环比提升7%到42%之间;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为12亿元到14亿元。
面对光伏市场的疲弱行情,阿特斯期内主动放弃部分亏损订单,减少部分光伏产品出货量,以利润为优先。报告期内,公司储能业务表现尤为亮眼。
据统计,截至一季度末,阿特斯拥有56GWh的储能系统订单储备,包括签约长期服务协议在内,已签署合同的在手订单金额为25亿美元。
目前,公司已向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市场交付了超过5GWh的储能解决方案。另外阿特斯预计,2024年全年公司大储产品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6-6.5GWh,相比2023年增长500%左右。
再比如德业股份。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1.83-12.83亿元。期内,公司在巴西、印度、德国等成熟市场的并网需求持续改善,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户用储能需求迎来爆发。受益于此,德业股份上半年整体出货势头强劲,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再比如上能电气。其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约7.11亿元,同比增加14.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109万元,同比增加39.91%。据介绍,上能电气取得该成绩背后主要得益于公司储能业务的强劲表现,尤其是在储能双向变流器及系统集成产品业务方面,实现了显著增长。
展望下半年,那些已经在海外站稳脚跟的企业,有望稳扎稳打继续提升。鉴于特朗普选情大好,他当选后的重关税偏好,有望再度推动北美储能市场放量。那些有实力但出海脚步较慢的企业,面对国内价格战的压力,下半年也有望加快出海。
目前来看,海外市场仍是一片蓝海。以欧洲市场为例,诚然该市场仍面临去库存压力,但各国就户储安装推出的利好政策不断。比如奥地利的第二轮太阳能+储能补贴预算计划,政府将在此前拨付2000万欧元的基础上额外拨付4000万欧元。
另外,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瑞浦兰钧、国轩高科、鹏辉能源、海辰储能、远东电池等多家企业与海外客户签署了储能系统订单,预计订货量超过32GWh。
在碳索储能网看来,海外订货量的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海外市场旺盛的储能需求。聚焦当下,储能企业与其在国内卷价格,不如到国外卷产品、卷服务。相比于国内的惨烈竞争,到国外拓展尚存些许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