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
碳索储能网为您提供“氢气”相关内容,让您快速了解“氢气”最新资讯信息。关于“氢气”更多信息,可关注碳索储能网。

氢气

11月7日,浙江杭州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发布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12号提案的答复。
锂离子 新型储能 储能电池 
10月31日,辽宁沈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沈阳)实施方案的通知。
碳达峰 沈阳 政策 
杭州市余杭区经信局发布通知,正式启动2024年第三批绿色能源领域储能行业成长性奖励申报工作。该政策旨在激励储能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熔盐储能装备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等生产企业,依据年销售收入增长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
储能补助 浙江杭州 
储能是建设未来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其具有的双向功率特性和灵活调节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系统带来的诸多问题,能够显著提高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未来将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储能消防 储能技术 储能电站 
12月19日,山东省科技厅等11部门印发了《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
新能源产业 锂电池 液流电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储能及电池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这些政策为储能及电池市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储能和电池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随着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和电池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省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电池工业 展览会 储能技术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1部门共同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新能源产业 固态电池 压缩空气 
为持续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不断提升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关键技术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快推进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我局组织了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及评定工作。
国家能源局 重大技术装备 能源领域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在实现全面脱碳进程中的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政策。据布隆伯格新能源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22%的能源需求。碳中和愿景下,全球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
储能 氢能 
由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亚太新能源行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与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SNEC第十届(2025)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简称“SNEC ES+ EXPO”)将于2025年10月10-12日在中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储能技术 新能源行业 储能项目 
近日,由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批准的《氢用低温阀门通用试验方法》、《高压氢气阀门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氢用低温阀门通用技术规范》等多项最新氢用阀门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填补我国氢用阀门产品在功能安全性与检测评价方面标准的空白。以

储能市场盈利空间增速,甚至还要大于光伏新增装机。对于2022年,很多行业可能依然心有余悸。但至少对光伏及与之相伴的光伏储能产业来说,2022年的增速远超预期。据统计,2022年全年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60.3%,增速位列各大电源之首。而高工储能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约125GWh,较上年度的48GWh同比大幅增长超160%。

2023年12月1-3日,“2023福建(厦门)国际光储行业大会暨新能源产业展览会CDDS2023”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以“聚焦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展示内容覆盖光伏、储能产业各个领域,包括原料供应、主辅材料、机械设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支架、光伏逆变器、光伏工程、储能技术、设备及材料、储能电站及EPC工程、储能应用产品、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储能配件及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

2023北京国际氢能技术装备展览会(简称:HEIE2023)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和振威展览集团联合主办。将于5月31日-6月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行。展会设“8馆14区”,总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预计参展企业18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6家,国际展团18个。

“碳中和”背后孕育着一次百年级别的能源革命,其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
生产端将形成“电力生产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的特征,即发电过程中尽量不产生二氧化碳,其他工业生产尽可能以电作为能源;在生活领域,交通出行将逐渐零碳化,电力、氢能等清洁能源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此外,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作为一项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新兴技术,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今天,带您了解碳中和的相关概念、实施路径,以及由此带动产生的转型升级需求和潜在的
碳中和 能源主战场 
储能网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驱动下,氢能地位逐步提升。11月23日,氢能源概念股继续活跃。截至发稿,氢能概念板块内,汉钟精机涨幅超5%,美锦能源涨超2%,滨化股份,大洋电机跟涨。拉长周期看,Wind氢能指数年初至今取得了33.82%的收

氢能产业链整体可以分为氢能制取、氢能储运、氢能应用三大环节,其中储运环节是高效利用氢能的关键,是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因其活性强、密度低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氢气储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储能网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驱动下,氢能地位逐步提升。11月23日,氢能源概念股继续活跃。截至发稿,氢能概念板块内,汉钟精机涨幅超5%,美锦能源涨超2%,滨化股份,大洋电机跟涨。拉长周期看,Wind氢能指数年初至今取得了33.82%的收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在实现全面脱碳进程中的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政策。据布隆伯格新能源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22%的能源需求。
储能 氢能 
尽管业内争议声音不断,但锂电池储能电芯的容量在近两年越变越大。
2020年,主打长循环寿命的280Ah(安时)电池产品推向储能市场,迅速替代了原有规格成为储能电站应用的主流;随后300Ah+电芯成为新趋势,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二十余家国内电池厂商纷纷推出了300Ah+容量的储能电芯,逐渐推广普及。
储能电芯 锂电池 电网侧 
2021年的煤炭行业度过了历史性的一年。缺煤限电,煤炭价格冲到了最近七年来的最高点。煤炭价格的疯涨,让各大煤炭公司过了一个肥年。不久前,煤炭公司接连披露2021年业绩预报,各家财务数据堪称华丽。其中,一骑绝尘的当属“美锦能源”。据披

7月30日晚,雄韬股份发布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营收21.11亿元,同比增加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加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69亿元,同比增长107.77%。

近年来,随着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成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压力持续增大,氢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同时,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是实现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助力我们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世伟洛克作为全球领先的流体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和培训

20日,山西两会正在进行。山西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红英聚焦煤炭转型发展,建议山西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煤炭绿色减量开采,推动风电、光伏、生物质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煤炭转型 绿色低碳 能源保障能力 
华夏能源网与商道融绿联合发布了《榜样的力量:2024中国能源上市公司ESG50报告》,这是国内首个专注于能源上市公司的ESG榜单报告。
ESG 新能源企业 上市公司 
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认可氢在实现低碳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的重要应用,中长期规划明确。美国《氢能经济路线图》提出,2025/2030 年美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将达到 20/530 万辆;欧盟《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2030 年欧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 370 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将达到 54.5 万辆;日本《氢能基本战略》提出,2025/2030 年日本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年产量应达到 20/80 万辆。
储能 氢能 
5月16日,第四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3深圳)国际交流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新馆)隆重开幕。在开幕式环节,本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一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比较安全的,本质上对于小的磷酸磷酸铁锂电池的确如此,但大容量的电池,内部温度可以超过800度,这超过了磷酸铁锂正极分解的温度。
储能 动力电池 
2024年6月13日,万众瞩目的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 2024)在国家会展中心隆重启幕。展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同仁共赴这场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能源盛会,聚焦储能技术创新,共探市场发展趋势。
SNEC2024 施福宁能源 储能技术 
5月11日,中国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浴及舒适家居系统展览会(简称“中国供热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序幕。本届供热展以“清洁 舒适 创新 多元”为主题。本次展会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节能”)携“数字化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解决方案”亮相展会,今年正值双良节能上市20周年里程碑节点,该公司旨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以供热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为途径,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的新型供热系统,推动清洁供热产业向着更安全高效、更清洁低碳、
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