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氢储能

氢能重卡经济效益逐渐清晰,推广提速

2023-05-16 11:32:11
作者:嘿嘿能源heypower来源:嘿嘿能源heypower
分享到: 

世界主要经济体均认可氢在实现低碳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的重要应用,中长期规划明确。美国《氢能经济路线图》提出,2025/2030 年美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将达到 20/530 万辆;欧盟《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2030 年欧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 370 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将达到 54.5 万辆;日本《氢能基本战略》提出,2025/2030 年日本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年产量应达到 20/80 万辆。

截至 2022 年底,全球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 7 万辆;2022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20464 辆,韩、中、美排名前三,销量合计 17925 辆,占比 88%。其中海外以乘用车为主,现代、丰田销量居前,2022 年分别销售 11199/3723 辆。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受政策驱动明显。2020 年受疫情和政策变动影响(2020年 4 月起,补贴政策变更为“以奖代补”形式),政策过渡期内,市场持续萎靡。

2021 年底,五大城市示范群政策落地,2022 年终端销量实现翻倍以上增长。截至2022 年底,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 16038 辆,终端销量 13639 辆;2022 年产量 5438辆,终端销量 5037 辆。

一、不同于海外以乘用车为主,国内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侧重商用车。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径明确,通过商用车发展,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和氢气成本,同时带动加氢站配套设施建设,后续拓展到乘用车领域。商用车行驶路线较为固定且车辆集中,对配套加氢站数量需求少;商用车对续航、载重要求高,更宜部署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指出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

氢燃料电池系统匹配车型已覆盖全系商用车,重型化特征逐渐明显,应用场景从示范类的公交车、城市环卫车切入口,向货车、物流车、牵引车等推广。从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结构看,2022 年 FCEV 乘用车、客车、货车终端销量分别为 256/1259/3522从车企端看,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集中度一般。在补贴背景下,场景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示范群,城市示范群补贴主要面向当地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对于在场景方有布局,并且与发动机企业保持较高粘性的整车厂能够掌握更多订单。 2022 年 FCEV 终端销售企业共 57 家,排名前三企业分别为北汽福田、佛山飞驰、郑州宇通。

从区域上看,推广应用燃料电池重卡区域跟主要重卡保有量市场、城市示范群基本重合,我们预计氢能重卡渗透率天花板较高。目前推广应用燃料电池重卡区域有河南、山西、上海、河北、北京、广东、内蒙、山东、天津。其中河南、山西、河北、广东、山东均为前十重卡保有量市场,山西作为非示范区域,场景及氢资源优势明显。截至 2023 年 2 月份,五大城市群共推广燃料电池重卡 4193 辆(城市示范群数据统计 有重叠),河北 、 河 南 、 上 海 、 京津冀 、 广东城市群分别推广1506/918/749/715/305 辆。

二、氢能重卡经济效益逐渐清晰,推广提速。

目前氢能重卡主要应用场景涉及钢铁、焦炭、矿山、港口等短倒运输场景。此外国内已建成四条跨区域连通的氢能高速公路,氢能重卡在长途重载领域优势显著,市场化潜力渐显。根据行业公开信息来看,2023年氢能重卡推广合作数量动辄百台、甚至上万台,行业推广速度提升。其中应用场景特点明显:

➢ 运量、线路相对稳定;

➢ 企业具有氢、电等资源禀赋。美锦能源、晋南钢铁、河钢集团、鹏飞集团、荣程集团、德龙钢铁、中国宝武等优质场景方企业,已经实现氢气自供;

➢ 企业具有降碳、保产等刚性需求。国家环保部对发电、有色、钢铁等六大高耗能企业有环保评级(A、B、C、D),其中 B 类企业 10 月份到第二年 4 月份不允许满负荷生产,只能按照 60%进行,投资氢能重卡助力提升环保评级。

基于政策及经济性驱动,我们预计 2023/2024/2025 年氢能重卡销量为 0.48/1.2/2.7 万辆,渗透率分别为 0.5%/1.2%/2.7%,其中 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对应约 360 亿市场

规模。假设:

1)2025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 8 万辆;

2)重卡在燃料汽车销量占比 60%;

3)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均价按照 80 万元/辆测算。

责编:
关键词: 【储能】  【氢能】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