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新型储能产业围绕提升应急备用、容量支撑功能,规模化发展抽水蓄能,配套发展电站储能和电池储能,开展多元化储能技术试验示范,提升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储能装置利用率,促进新能源与储能系统耦合集成。
规划中提到,到2030年,全省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210万千瓦。结合“陆上风光三峡”调峰需要,优化电源侧储能配置,协调推动新建新能源电站配建储能规模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5%,鼓励已并网项目增建新型储能装置,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和调峰能力。推动储能和长时间尺度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协同应用,确保新能源并网项目配套储能时长超过2小时以上。
在偏远地区合理布局电网侧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电网末端供电能力。探索储能与新能源场站作为联合体参与电网运行优化,支持独立储能电站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和电力现货市场,探索建立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机制。
推广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隔膜产品等新技术应用,引进和布局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研发制造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双极板、电极、电池边框等功能性材料(零部件)和电池系统集成,建设产业化基地。开展长时储能攻关计划,支持百兆瓦级及以上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试验,实施浑江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构建动力电池“生产—一次使用—梯次利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废旧电池在储能电站、5G基站、充换电等领域梯次利用。开展吉林磐石、辽源等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试点,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等梯次利用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打造东北地区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