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能源电子产业政策华东片区宣贯会,对《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记者在会上感受到,能源电子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会代表认为,《指导意见》极具前瞻性和引领性,为未来新能源、储能和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当前,走向碳中和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能源电子产业不仅可推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其科技创新还可支撑其他行业绿色健康发展,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表示。
《指导意见》引领“光储端信”深度融合
近年来,世界各国愈发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新能源应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催生了以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为主要领域的能源电子产业。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以“光储端信”为核心的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同时,明确了相关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重点终端市场应用。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指导意见》极具前瞻性和引领性,为未来新能源、储能和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在《指导意见》的推动下,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交通、建筑、能源、工业、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将不断深化。未来,智能交通、家庭户储、智能电气化等应用场景将无处不在。”刘勇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能源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在光伏产业、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方面位居全球前列。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各环节产量均创新高,产量增长均超五成。光伏新增装机超30GW,同比增长超120%。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超过130亿美元。在储能产品方面,数据显示,1—2月全国锂电总产量超过102GWh,同比增长24%,其中储能电池产量超过15GWh。在关键信息技术方面,以电力电子、传感物联、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品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智能光伏、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智能清洁机器人、智能运维系统等创新案例层出不穷。
数字化智能化储能系统势在必行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新能源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指导意见》强调,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在刘勇看来,数字化智能化储能系统势在必行。他解释,通过深入挖掘储能电站实际运行情况,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不同类型的电力市场,实现储能系统与新型能源电力系统整体规划相互协调优化,研究并建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是储能产业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以电网调频为例,需要储能系统具备快速、频繁地充放电能力,为快速实现功率最优分配,大量储能电站运行数据分析必不可少。“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储能系统充放电量与电网调度达到最优化匹配度,不仅可以降低电池衰减速度,也可以提升储能电站运行效率。”刘勇说。据了解,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黑启动、应急保障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全产业链也正在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正泰新能常务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黄海燕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在工厂制造端,借助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光伏制造基地已可全面落实AI自动检测、AGV智能小车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并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与追溯,在提升良率与效率的同时,最大化减少对人力的依赖,推动光伏工厂向信息化与集成化发展。在下游电站端,通过收集并分析电站数据可以实现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电站智能大脑,落实数字化运维,全面提升电站性能。“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支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融合,围绕数据处理、安全监测等各环节的工具链也将不断丰富,这必将促使光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生产智能化程度不断攀升,迈向工业5.0时代。”黄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