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期间,有关 “考场”、“考题”、“人才”等相关话题每年都能成为舆论焦点,而走出考场,专业选择也同样备受关注。日前,百度发布《2023百度高考搜索大数据报告》,公布了2023高考十大热搜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经济学分列前三,航空航天工程、农业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热门专业仍然保持强劲势头,搜索热度持续攀升。
这一系列专业,对于高考结束后,即将面临填报志愿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风向标”。选对方向,则有望助推广大学子们在下一段人生旅途中实现“弯道超车”。
谈起近几年哪个领域的人才需求最迫切?前途最光明?非“双碳”行业莫属。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发展,并且这几年行业规模和相关政策,人才培养方案都逐渐完善,各行各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多位专家预测,绿色“双碳”领域在未来10-15年内都将会处于上升阶段,这一领域的行业也早就被誉为“未来40年不会失业的行业”。
储能作为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是双碳领域里对人才需求量最大,最迫切的赛道。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和《中国能源展望2030》,预计到2030年储能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300多万。这让不少企业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开启了抢人大战。其中用高薪岗位争抢相关专业人才是储能企业常用的“战术”。前段时间,一家体量中等的储能企业公开招聘储能总经理,给出的年薪待遇范围达到150万——180万。
高管之外的其他储能类岗位的薪资也普遍较高。根据各大招聘网站公开数据及日常访问数据,储能类岗位薪资,尤其是逆变器和海外储能销售平均工资超过40万,生产和质量类岗位也水涨船高。
与直接赤裸裸的高薪“诱惑”不同的是,很多甲方公司还用大平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人才。其中,“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的招聘信息中对于储能人才如何跳槽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和发展是这样写的:
(1)一定要选择大平台,大平台给予了更多的保障。
(2)尽量去选择甲方的大平台,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通缩的威胁下,甲方大平台给予员工的支撑力度更强。
(3)选择从零到一正在快速组建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处于快速发展、成长的阶段,没有任何内耗,所有的人都是目标导向,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提供非常广阔的施展空间。
人才争抢的背后,是储能政策的不断加码和储能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还有市场对储能人才开发认识不足、产教融合和产才度较低、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也都较为突出。
并且,储能相关的“产学研”合作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第一批储能专业的学生也尚未毕业。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发布本科招生计划,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试验班)”成为全国首个开设储能专业的高校。后续两年内,全国各大院校纷纷设置了独立的储能专业。截止目前,已有85所高校开设储能专业。(文末附储能专业院校名单)。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储能规模化发展,还需解决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何为储能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这一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顶层设计已经出炉。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通知》(以下简称《专项通知》)。
《专项通知》提出要聚焦我国对储能领域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培养和储备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引领产业快速发展的领军人才,形成储能领域高层次人才辈出新格局,为实现我国储能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在多项政策举措和市场双重的刺激下,储能领域在未来10-15年内都将会处于上升阶段,相关专业也会成为高校设置的热门专业。不过,储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各大院校需要在教育和教学理念、思想变革的指导下,通过系统谋划、不懈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