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刚刚画上休止符,然而,考生及其家长的心情依然如同射出的箭矢,满怀期待而又充满紧张,因为即将到来的志愿填报阶段同样至关重要。储能行业,作为新兴领域的瞩目焦点,其就业市场特征可以被精准概括为“人才稀缺,薪酬优厚”。那么,哪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专门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的课程?根据视知产研院发布的数据,教育部2019-2022年四年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总计有63家大学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包括一些国内顶尖的双一流学校。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并备案了储能专业。据学校官网介绍,课程教学团队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管晓宏院士领衔。专业负责人何雅玲,除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外,还是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随着2020年的到来,为了推动储能领域所需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力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和产业界联合推动了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目标是在5年内增设一批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动建设一系列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建立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此后,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掀起了设立储能专业的热潮。到目前为止,除了西安交通大学外,已有62所大学在三批次中设立了储能本科专业。
2020年,共有25所高校获批设立储能本科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在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中以“电化学储能、先进储能材料、工业储能和智慧储能”等领域进行深度开发。其交叉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包括“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以及碳中和”,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储能新格局。
华北电力大学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作为储能和氢能学科的基础,涉及电化学储能、热/热化学储能、储能安全、储能系统等储能领域,以及绿色制氢、氢储运与氢安全、燃料电池、氢动力等氢能领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学生在新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形成以储氢储电储热材料、技术和管理为特色的高质量研发人才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其专业重点建设了以锂离子电池材料、高效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为核心的三个科研方向。
天津大学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七个全国一流本科专业为基础,构建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22年成功启动了首批本科生的招收。
中国矿业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由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致力于培养在储能材料、储能设备研发、储能系统及其安全、节能环保、能源资源等领域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高级技术和科研人才。
厦门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赖于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和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整合了能源材料与设备、能源系统工程、能源信息技术及能源经济政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优质师资,是厦门大学积极规划并构建的交叉学科专业之一。目前,已与宁德时代新能源、厦门钨业、宁德核电等8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合作关系。
山东大学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为主导,均为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的首批特色学科,已形成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通过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融汇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以及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优势师资,已成为武汉理工大学主要规划建设的交叉融合专业之一。
重庆大学的核心课程涵盖了热科学基础、储能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Ⅳ)、固体物理学、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原理、 能源转化原理、多能互联互补能源产储用系统及理论、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等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已正式获得批准。这是该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获得批准创办后,再次在储能领域获得国家级重大平台的批准,获批总经费4.31亿元,其中国拨经费1.5亿元。基于航天国防特色以及东北地区寒地储能需求,该平台将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氢能、物理储能、储能系统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电路与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测试技术基础、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力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储能材料、储能原理与技术、储热工艺及设备、储电系统设计、储氢技术及应用、储能系统安全管理、储能系统控制技术等。
辽宁科技大学的电化学储能方向拥有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锂离子电池与超级电容器材料与技术、高效催化剂与质子膜燃料电池技术、清洁高能材料—多氮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等。
沈阳工程学院的专业涵盖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储能原理与技术、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电气控制技术电力工程等多个专业模块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他们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上海理工大学的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子与电工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储能原理、电化学基础、储能材料基础及应用、制氢与储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太阳能储存技术、智能电网储能技术、能源规划及利用、新能源汽车技术、储能系统设计及工程案例、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等。
南京工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经过3-5年的培养,学生能够达到电网综合能源公司、新能源发电厂、储能设备制造等企业的专业工程师水平,或成为从事相关研究、开发的专门科技工作者。
江苏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储能技术基础理论、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材料分析与检测等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福州大学旨在培养具备储能及其相关领域工程师的资质能力,能在储能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体系以“储能材料/器件研发、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为特色。
长沙理工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技术、储能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储能电站设计与运行、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大规模储能系统开发与项目设计。
西南石油大学致力于精准培养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储能设施等多方面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2021年,共有14所高校获批设立储能本科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致力于塑造具有碳储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他们将系统掌握高效低碳能源转化、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以及二氧化碳利用转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专注于培育在储能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级人才,他们将以化学储能为研究特色。
武汉大学致力于塑造从事电力、电子、交通等行业及其交叉领域储能技术研发、设计和应用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其目标是构建国内一流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正在建设以“化学/能源材料基础+工程理论设计+实践实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以“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毕业设计”为一体化培养模式。
南京工业大学专业培养方向包括物理、化学、能源、电子、电气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让学生系统掌握储能技术基础理论、高性能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储能系统设计与控制及运维、储能系统安全管理等专业知识。
徐州工程学院利用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光伏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实训中心、江苏省柔性储能工程中心、江苏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方面的资源,着力培养能为储能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具备高素质、复合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山东科技大学着眼于电化学电池、新能源综合利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相关领域,旨在培养能在储能及其交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试验分析以及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材料科学基础、储能原理与技术、应用电化学、能源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导论、材料力学以及电化学基础等,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该专业获选为云南省本科高校新兴专业建设计划,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学科,发挥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能源金属产业及科研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2022年,共有23所高校获批设立储能本科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其“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于跨学科的课程融合,并联合宁德时代、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电网、比亚迪、华为等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为储能领域培育出“高精尖缺”人才。
北方工业大学专注于储能设备研发、系统设计以及电站运营等领域,旨在培育能胜任储能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运行控制、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内蒙古工业大学拥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新能源与储能技术” “石墨(烯)储能”等多个自治区级平台。
江苏大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储能材料制备、电池制备等领域的创新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制造、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盐城师范学院专业注重储能技术、储能材料设计、储能电池制备、新型化学电源、储能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
宁波工程学院致力于塑造具有深厚储能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他们能够在储能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中进行精细化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营管理与技术服务,满足新型工程人才的应用型需求。
青岛科技大学的储能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其教育理念围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利用以及风能转换与利用技术的核心知识和应用进行深化,确立其作为专业基础培养的主导方向。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碳储科学与工程微专业是一种应用导向的新兴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工程、储运工程、机械工程和碳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知识,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能源、电力、动力、管理等行业及新兴领域的需求为导向,专注于培养能够进行抽水蓄能技术研发、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以满足新能源时代的复杂挑战。
新疆理工学院强调学生系统掌握新能源生产、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设计、储能电站设计及安全防控等关键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储能技术及应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原理、相变储能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储能系统安全与管理等,旨在为储能电站设计与运行等领域培养专业精英。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30621/7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