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储能市场

新一轮储能淘汰赛

2024-04-07 08:47:23
来源:电化学储能
分享到: 

近年来,储能行业的火热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其中。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快速放量、装机量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进入高速发展期,但随着产能的迅速扩张,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23年,我国锂电池产量高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池产量突破100GWh。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需求的增长并未跟上供给的步伐,导致产能过剩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了激烈的价格战。

01.

前所未有的淘汰赛正在上演

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储能电芯、储能系统的价格持续走低。2023年,比亚迪在中国能建储能系统集采中,4h储能系统出现了0.866元/Wh的低价;而在同年的广东能源集团900mwh系统集采中,同样的4h储能系统中车株洲所的价格是0.638元/Wh。而就在最近的中核集团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2024年度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中采购中,甚至出现了0.5575元/Wh的报价。价格的持续下降,对二三线厂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企业在成本、规模和资金上均处于劣势,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价格战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碳酸锂作为储能电芯的关键原材料,其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着储能系统的成本。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高位跌至年底的10万元/吨左右,这一价格波动对储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压力。锂盐价格的下降,虽然降低了锂电池的成本,但全球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需求疲软,整体装机量不及预期,加之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能不断扩张,致使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储能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一些企业开始寻求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来维持竞争力。同时,也有企业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多元化产品线或提供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但对于“财大气粗”的头部厂商而言,在这场淘汰赛中最简单的胜出方法就是不断升级的价格战。

专家分析指出,价格战的爆发是产能过剩的直接结果,而这种竞争态势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战使得企业利润大幅压缩,长期下去将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央企、国企的加入:竞争烈度的加剧

在这场淘汰赛中,央企和国企的加入无疑加剧了竞争的烈度。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迅速在储能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家电投、华电集团等多家央国企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民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像中车株洲所(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这样的行业黑马更是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报价轰击着储能市场。

中车株洲所,全名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23年11月,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25MW/9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中车株洲所以0.638元/Wh的单价,开创了4小时储能价格的先河。到了今年3月,铭然华港1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10MW/20MWh储能系统采购中,中车株洲所又报出了0.704元/Wh的单价。统计显示,2024年3月2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在0.65元/Wh-0.75元/Wh这一区间,平均价格为0.71元/Wh,显然中车株洲所的报价低于了当月的平均中标价格。

中车株洲所中标价格汇总,图片来源:老杨说储能

2023年,中车株洲所储能业务新签订单更是突破60亿元。仅第四季度就与九家公司分别签订了总计约30.6亿元的储能设备销售合同。有机构统计显示,中车株洲所在2023年度一举超过了海博思创,国内储能系统出货头把交椅易主。

图片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央企和国企的加入,不仅为储能行业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他们的参与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复杂多变。这些大型企业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也带来了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

03.

淘汰赛的多面性:不同角度的审视

储能行业的淘汰赛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不科单纯地以好或是坏做出判断,它的影响和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

1. 龙头厂商与二三线企业:并不感同身受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淘汰赛是扩张和巩固市场地位的过程。以宁德时代为例,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09.17亿元,储能系统业务实现营收599.01亿元,同比增长33.17%;归母净利润441.21亿元,同比增长43.58%。这样的业绩表现,不仅凸显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也意味着在淘汰赛中,宁德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吸纳退出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通常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能够在价格战中保持竞争力,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相对于龙头企业,对于二三线厂商来说,被淘汰出局无疑是一场灾难。这些企业往往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上存在劣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2023年瑞浦兰钧实现营收137.49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1%;净亏损19.43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减超过300%,这样的财务状况反映了二三线厂商在淘汰赛中的生存压力。这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手段,面对价格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容易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这样一个格局让从业者认识到,我们这个行业的特征是你想卷(杀价格战),但是你没有资格,你卷不到。前面两个老大,谁卷得到比亚迪?谁卷得到宁德时代?下面的弟兄们只能共生共死。”对于二三线厂商来说,突围之路显得格外艰难。无论是在技术上寻求重大的突破与创新还是抱上“金主”的大腿,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

2.淘汰赛之于行业:喜忧参半

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一轮淘汰赛是一轮促进行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淘汰掉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和技术水平;价格更加低廉的储能产品同样有利于市场渗透率的提高,加速储能的普及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然而,淘汰赛也将带来一系列风险和问题,残酷竞争过后必然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出现几家独大的局面,减少市场竞争,影响行业的创新活力。而低价竞争、盲目扩张中所产生的诸如产品质量下降、利用效率较低、安全隐患增加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隐忧。

根据中电联公布的《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度工商业配储、火电配储、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日均运行小时数分别为14.25小时、11.62小时、2.18小时、2.61小时。数量占最多的100MW以上独立储能电站,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只有151次。

3. 淘汰赛中的普通人:身世浮沉雨打萍

对于行业内的普通从业者来说,短暂的红利期或许即将结束。随着大量中小厂商的出局,失业问题也必然会出现,停工停产的捷威动力、大幅裁员的蜂巢能源都是现实的案例。过早到来的淘汰赛对绝大多数普通从业者来说显然是一件坏事,这同时会导致一些人才的流失,对行业的创新活力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些在行业黄金时期,从新设储能专业的院校中毕业的学生可能将面临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的尴尬境地。

4.行业的未来展望

尽管储能行业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储能技术将在新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储能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和行业协会也需要加强监管,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从业者来说,提升个人技能和专业知识,适应行业的变化,将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储能行业的淘汰赛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痛苦也有希望。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迎接储能行业的春天。

责编:盈盈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