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云南储能政策调整: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受限,长时储能迎来发展机遇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8-05 18:05:24

七月上旬,云南省能源局的一则简短答复在储能行业激起千层浪:集中共享储能的新项目将首选全钒液流,压缩空气储能作为补充,原则上不再新建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这一消息,犹如给云南储能赛道按下了 “换挡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与思考。​

云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风电、光伏装机均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迅猛增长,“绿电消纳” 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储能电站,作为缓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对电网冲击的 “缓冲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截至 2025 年 6 月底,云南已投运新型储能 498.7 万千瓦,技术路线全部为磷酸铁锂;在 455.5 万千瓦的集中共享项目中,磷酸铁锂同样独占鳌头。​

然而,单一的技术路线潜藏着诸多风险。云南作为 “西电东送” 的重要基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高达 74%,其中水电占比超 60%。但水电的特性让电力系统颇为头疼:来水集中在 6-10 月,丰水期水电发电量占全省总电量的 70% 以上;而到了 11 月至次年 4 月的枯水期,水电出力骤降,甚至可能出现 “有库无水” 的尴尬局面。更关键的是,水电的发电曲线呈 “陡涨陡落” 式,这就要求储能系统不仅要能快速响应短时波动(如应对光伏、风电的分钟级变化),更要具备在长达数小时甚至跨季节的时间跨度里存储电能的能力,将丰水期多余的水电 “存” 起来,供枯水期使用。​

而目前云南储能的主力军 —— 磷酸铁锂电池,在 “长时” 储能场景下却力不从心。尽管磷酸铁锂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当前系统成本约 1.2 元 / Wh),但其单次储能时长普遍在 2-4 小时,且循环寿命受充放电深度限制(频繁满充满放会大幅缩短寿命)。若让锂电池承担跨枯水期的储能任务,可能需要反复充放电数百次,不仅效率下降,成本也会飙升。​

面对储能需求与现有技术的矛盾,云南选择用政策杠杆倒逼长时储能崛起。今年年初印发的《云南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意见》中,“技术多元”“4 小时以上中长时储能比例不低于 30%” 被多次提及。随后在 2 月的昆明储能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也普遍呼吁全钒液流、压缩空气等新路线要走出实验室,应用到大电网中。​

相较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电池优势显著,其循环寿命可达 1.5 万次以上,容量与功率解耦,在 4 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场景中成本优势明显;压缩空气储能利用地下盐穴或人工硐室,同等规模造价约比磷酸铁锂低 20%。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建的全钒液流示范电站有 10 座,总装机 63 万千瓦,而云南尚无投运案例;压缩空气储能方面,山东肥城 300 兆瓦项目于 2024 年年底刚并网,云南仅在昭通启动资源摸排工作。​

从行业反馈来看,此次政策变动并非毫无征兆。在建的 11 个磷酸铁锂共享项目(装机 230 万千瓦)仍可继续推进,不受新规影响;面向未来,分布式储能、工商业侧配储、电源侧配套电站等领域,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依旧适用,市场份额依然存在。多家券商研报将此次调整视为储能技术路线的 “校准”,而非对磷酸铁锂技术的全面否定。​

有业内人士测算,若云南省 “十五五” 期间新增新型储能 1500 万千瓦,全钒液流与压缩空气储能占比有望达到 35%-40%,与留存的磷酸铁锂项目形成互补。风电场、光伏电站业主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曲靖某百万千瓦光伏基地负责人表示,原先按 10%、2 小时配置磷酸铁锂储能,如今正与厂商联合测算全钒液流方案,8 小时以上的储能时长能让光伏午后多余电量在 “晚高峰” 再次售卖,电价差带来的额外收益预期超过 8%。​

制造端也迅速做出产能调整。两家电池龙头已在楚雄、红河预留全钒液流中试线用地;一家压缩空气设备商与天冶化工达成盐穴勘察协议,预计 2026 年具备投运条件。有人担心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材料 —— 钒的资源供应问题,实际上,云南本就是全国最大的钒资源产地之一,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资源 — 材料 — 装备 — 电站” 的产业闭环已初具雏形。​

从长远来看,这次对磷酸铁锂共享储能项目的限制,更像是云南打造 “新型储能样本省” 的关键一步:短期内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中期实现技术路线多元化,远期向四川、西藏等水光富集区域输出经验。对投资者而言,磷酸铁锂赛道并未被完全阻断,只是从 “共享” 领域部分转向 “分布式” 领域,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误判政策信号,盲目押注新项目,而忽视存量项目的改造升级。云南此次储能政策的调整,无疑为全国储能行业的健康、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 。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805/50005487.html

新闻介绍:

截至2025年6月底,云南已投运新型储能498.7万千瓦,技术路线全部为磷酸铁锂;在455.5万千瓦的集中共享项目中,磷酸铁锂同样独占鳌头。而目前云南储能的主力军——磷酸铁锂电池,在“长时”储能场景下却力不从心。云南此次储能政策的调整,无疑为全国储能行业的健康、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