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企业涌入、储能规划产能超1.5TWh、超5700亿元投资……2023年,储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储能电池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下跌幅度超过30%;截止到2023年10月,1小时、2小时、4小时时长的储能系统设备均价分别为1.12元、9毛、8.5毛,相比年初的价格下降幅度超过了30%。
与此同时,新型储能技术的迭代明显加快,以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为例,行业陆续推出超过300Ah的大容量电芯技术、耐高温技术、5MMh系统,以及云边协同DMS、气体凝冻DMS、浸没式液冷、大容量级联型储能以及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
从需求端而言,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比重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平衡机制面临重大转变。电力系统调控运营模式由源随荷动逐步转向源网荷储智能互动,运行特征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转变。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产业格局来看,在国内市场磷酸铁锂电池主导优势持续扩大,在新型储能装机占比已经高达97.2%,其他的新型储能技术如飞轮、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发展也较快,备受关注。
应用场景而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表示,电源侧和电网侧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占比92%,如果从2020年已并网储能项目的场景分布再做一些细分的话,电源侧的光伏配储、风电配储占比合计47.43%;电网侧以独立共享储能为主,占比42.79%;用户侧以工商业储能为主占比7.89%。
不容忽视的是,特征明显的储能产业亦昭示着产业周期的来临,或将迎来不可避免的“洗牌潮”和动荡期,如何从企业、行业、市场端,更好避免周期性的产业动荡?
企业:核心竞争力凸显 “长期主义”成关键
大的维度看,2023年以来,资本市场储能企业逐渐“失宠”:企业市值普遍大幅缩小,部分上市公司利润下降。
小的维度看,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突出,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减产、大规模裁人的现象。行业内卷严重,洗牌的危机已然若现。
在储能领域出现前所未有之变局下,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政策建议项目官员冯金磊表示,企业肯定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急需解决,坚持长期主义成为关键。
他指出,企业未来怎么走,储能市场何去何从,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各种创新,加深了解市场,了解各种法律限制,企业才能走的更加长久、更加远。
一位业界人士亦向高工储能表示,越是在产业动荡时候,企业层面更应该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从产品入手,构建企业真正基座。
行业:加强锂电储能安全同时,探索大容量、可持续、低成本储能技术
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近年来,在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大幅扩大、锂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的推动下,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锂电池技术水平逐渐提升,锂电池储能的应用空间已经打开,储能电池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储能安全已经引发更广泛业界关注。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表示,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行业痛点和瓶颈,如何来解决这样的瓶颈和痛点问题,必须发展安全技术。孙金华的安全理念是,至少要构筑好储能电站安全的三道防线。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则表示,储能安全至少可以从产业规划、基础研究、标准体系、商业模式四大方面入手,系统性护航储能安全。
宁德时代总工程师许金梅表示,安全成本的底线是有价的,我们应该构建不同安全设计目标的储能产品序列。
在提高锂电池安全技术之外,业界认为,要积极开发各种新的储能技术和方式探索。但总的看,除传统抽水蓄能等储能方式外,大容量、可持续、低成本的储能技术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各方面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大幅提升绿色电力的消纳能力。
比如,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要多元化的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坚持兼容并蓄,推动促水、促电、促热、促气和促氢能覆盖全周期、多类型储能的融合并举发展,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既能满足电网的状态稳定和短时功率平衡需求,又能满足大规模系统调节和存储需要,从而增强电力系统动态平衡的能力。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惠东亦提出,2030年以后应该发展低成本、规模化、长周期的储能设备,这种设备储能不一定就是储电设备了,从保安全角度来看,我们进一步发展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尤其是重点突破全生命周期的一致性管理技术、寿命管理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
聚焦全钒液流电池的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则谈到,具备长寿命、高安全的液流电池主导的场景将弥补锂电池的安全、长时缺陷。比如,在高安全的情况下,城市复合中心、地下储能、人群密集的区域,适合液流电池;基于长寿命特征,液流电池适合于做大规模型、基础设施型的建设。
市场:出海彰显竞争力安全/政策仍是关键难题
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侧、电网侧储能市场基准和盈利机制还不建全,成本疏导存在困难。以电网侧共享储能为例,容量租赁和电力市场收益是主要的收益,但容量租赁率和租赁价格偏低。这一难题仍横亘于储能产业之上。
除了盈利性难题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张彦莉看来,尽管目前整个储能产业火热,尤其是电化学储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成本和安全可靠之间,目前储能的平衡难度还在逐渐增大。
她指出,储能电池目前正在朝着大容量以及长储时发展态势,串并联电池数量逐渐的增多,因此储能电池的安全问题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后续要以国家或者是地方试点示范项目为依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储能装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强化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总体来说,储能盈利性、安全性难题,将是制约储能市场化的重要因素。
但另一方面,储能出海加速,亦是中国储能生命力重要体现。愈来愈多业界人士表示,这是中国储能竞争力的体现。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就认为,海外市场能够发展,正是因为中国有足够强大的供应链做支撑,足够安全的储能电池做支撑。
“不是因为国内卷的不行了才出口,事实是国际上需要中国的储能电池,低成本的供应链去支撑海外的价格体系。”张剑辉认为,中国的整个储能电池快速下降,才能满足国际的具有竞争力价格体系。因此,储能蓬勃出海一定程度代表着中国储能产业链的全球价格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