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部署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强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发展提出了要求。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一般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具有调节能力强、布局灵活、响应迅速、环境友好的特征,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装备和关键技术,其产业发展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对实现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密度,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新型储能的三个“有利于”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有利于提升能源系统韧性与运行效率。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风能、太阳能占比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征为能源稳定供应带来风险,新型储能技术可有效弥补非化石能源的出力缺陷,增强负荷的自我平衡能力和响应能力,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与调节能力。科学地配置和调度运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推动能源体系的多样化和数智化发展,使得能源体系供需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能源体系运行更加高效。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有利于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密度。技术升级创新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新型储能产业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聚集多种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推进储能技术多元发展、加快迭代,可有效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密度,有效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有利于激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三倍增长的目标下,全球新型储能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型储能产业将成为世界各国抢占能源战略和装备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领域。新型储能经济附加值高、装备产业链长,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有利于催生能源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原材料、设备制造以及储能电站等上中下游行业提质升级,有效带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同时,新型储能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发展能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人才资源,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正当其时
随着全球能源加速转型,新型储能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加之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新型储能技术基本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电增势强劲,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逐步攀升。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调节性资源,其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装机容量迅速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9月,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8.2GW,较2023年底增长约86%,是“十三五”末的近20倍。细分的应用场景来看,源网侧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90%左右。展望未来,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指数级增长,以及火电装机占比进一步减少,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愈发强烈。根据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20GW,约为当前的4倍。
我国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链覆盖广泛,上游为原材料及核心设备供应,中游为储能系统集成与制造,下游为储能系统多领域的应用,构筑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建成了技术路线多元、产业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从中上游生产看,全球超过一半的锂、钴和石墨原料加工、超70%的电池生产都在中国;全球一级储能厂商名单中我国占比超过70%。从下游应用看,在2023年全球新增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中国占比接近50%。“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产业将在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引领下,由政策驱动加速向市场主导转型,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产值将突破3万亿元,约是目前的10倍。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达国际领先水平。技术进步是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部分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据统计,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达97%,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的主要国家,储能电池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储能电池专利总申请量的约68%。技术突破方面,我国锂离子电池自商业化应用以来,能量密度提升近四倍,循环次数超过12000次,成本降低超过9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已从试点示范迈向商业化应用,储能时长达到4小时以上,储能容量更大。在示范项目部署方面,我国的兆瓦级热泵储能示范项目、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高惯量飞轮储能工程样机示范项目等均为全球首创,展现了我国新型储能技术的强大实力。
多端着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
发展新型储能,须从创新、产业、市场、国际合作与政策保障五端发力,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一是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重点攻关多元化技术,全过程安全技术与智慧调控技术,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二是积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采用“揭榜挂帅”机制,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国家级储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深化新型储能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三是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各类相关机构持续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布局、商业模式、政策机制、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支撑。
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多元化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不同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与重点区域试点示范,开展不同技术路线、不同时间尺度分类试点示范,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储能需求,探索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骨干企业,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着力培育和打造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一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探索增加调频、黑启动、爬坡、备用等交易品种,引导新型储能电站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二是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在新能源占比高、调峰压力大的地区,通过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的形式支持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要完善价格机制,增加收益渠道,疏导电网侧储能成本,探索出台国家层面的储能容量电价;结合地方发展需求,针对新型储能制定特殊的充放电价政策,激励用户侧储能发展。三是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通过合理的政策机制,推动共享储能电站从试点走向产业化发展,促进储能聚合、云储能等商业模式应用,全国范围推动V2G项目示范建设,创新新型储能投资运营模式。
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新型储能竞争优势。一是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积极利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框架与已生效的贸易协定,积极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及时跟踪新型储能领域相关国家市场准入、环境保护等政策法规,举办贸易投资相关培训,系统提升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二是鼓励先进技术引进。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国际学术会议、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开展前瞻技术交流和先进技术引进,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行业交流平台。鼓励国际新型储能企业和机构在华设立研发、生产中心。三是支持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制定因地制宜的出海战略,支持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深入推进新型储能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在全球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各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并有效衔接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研究完善针对不同技术路线设施与储能电站接入电网系统的全方位安全标准。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创新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因地制宜对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项目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健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