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西北新型储能与电力市场发展论坛上,甘肃新能源协会会长李世民发表“光伏配储的市场驱动机制”主题演讲,阐述甘肃新能源与储能发展的转型实践。深入解读136号文件对甘肃储能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政策导向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驱动",甘肃储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作为全国新能源发展的排头兵,甘肃早在2024年便率先实施光伏强制配储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配置10%储能容量。这一政策虽在短期内保障了电网稳定,但也暴露出利用率低、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也导致储能系统的利用率很低。
2025年出台的136号文件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文件明确取消强制配储要求,推动新能源与储能全面进入市场交易。李世民表示,“非常看好136号文件以后的储存市场,自愿配储才是市场的原动力,储能将会走向一个更宽广的市场空间。”
尽管前景广阔,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甘肃现货市场峰谷价差约0.3元/千瓦时,
距离适合商业化的建设的0.5元/千瓦时的价格仍有差距。此外,电网侧储能定位模糊、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李世民强调,未来储能发展需突破三大瓶颈:技术层面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寿命;政策层面明确储能电站合法地位;市场层面完善交易机制。136号文件带来的市场化变革,将推动储能从辅助设施升级为能源系统的核心要素,甘肃有望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径。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724/5000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