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当强制配储的闸门落下,23万中小储能企业面临“生死战”

来源:高工储能   发布时间:2025-02-23 09:24:45

强配储时代正在落幕。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终结了自2017年青海省率先推行以来持续8年的新能源配储强制要求。

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中国储能行业正式从“行政命令主导”转向“市场化需求驱动”。

中央叫停强制配储的直接原因是其"低效性":2024年全国5800万千瓦新型储能仅贡献不足200亿千瓦时调峰电量,相当于风光发电量的1/70。但新政同时推出三项补偿机制(优先调度、电价优化、容量补偿),旨在引导储能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强制配储取消后,储能需求将更多由市场机制决定。例如工商业用户可通过峰谷价差套利(江浙地区价差超1元/度)自发配置储能,这种内生性需求无需依赖行政指令。

在青海戈壁滩上,夕阳将矗立着的储能集装箱外壳染成锈红色。仿佛在嘲笑这个曾被政策催生的泡沫——那些年,一批储能设备像“嫁妆”一样捆绑在新能源项目上,却从未真正参与过电力系统的呼吸。

如今,这场“闹剧”落幕,给中国储能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强配储的劣币狂欢时代“终结”

强制配储曾是储能装机增长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达111.6GWh,其中74.6%来自新能源项目的配储需求。

然而,强制配储长期被诟病为“低效政策”——新能源企业为获取项目审批被动配储,导致大量储能设施“建而不调”,利用率低至17%。西部某省份的调研显示,储能平均每5天仅被调用一次,资源浪费严重。

遥想2017年青海省首推10%强制配储政策时,储能行业像被注射了兴奋剂。地方政府将配储比例与新能源指标挂钩,催生出“100MW储能换1000MW光伏”的荒诞公式。

在西北某省2023年光伏配储招标中,0.8元/Wh的报价已是行业成本线,却有企业报出0.68元/Wh的“自杀价”。

甚至有采购方私下透露:“反正储能设备就是并网敲门砖,能用三年就行。”这种心态导致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但实际调用率不足5%。

强制配储创造的虚假繁荣,让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2024年某头部企业财报显示,其储能业务毛利率仅8.2%,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江苏某储能pack厂负责人曾倒苦水:“现在卖储能就像卖白菜,利润不够支付质保金,只能偷工减料。”

新政的出台,短期内或引发行业阵痛。据华泰证券预测,2026年储能装机量可能因需求萎缩出现下滑,但长期看,市场化机制将倒逼储能回归经济性本质。

23万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截至2024年末,中国储能企业数量已突破26万家(其中中小企业约23万家),较两年前激增5倍。然而,这一数字背后是惨烈的竞争与加速的洗牌——2024年上半年,储能行业净利润整体下滑24.23%,毛利率降至23.37%,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282.69%。

图片

2025年2月新政落地后,行业瞬间陷入“冰火两重天”:已签合同遭遇大规模违约,资本市场对储能板块估值下挫30%,而头部企业股价却逆势上涨。这个青黄不接的真空期,成为中小企业的炼狱考场。

价格战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找活路”的唯一出路。储能系统价格从2024年初的0.93元/Wh一路下探至年底的0.445元/Wh,部分电芯价格已跌破0.3元/Wh。低价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产品质量缩水。企业为中标,在消防系统、安全关断器件等关键环节“减配”,埋下安全隐患。

价格战的同时,市场加速向头部集中。2024年上半年,营收TOP20企业占据行业总营收的70.25%,净利润TOP20企业占比更高达81.8%。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至极限。一名储能销售坦言:“2024年有大半年未开单,年终奖打了骨折”。

更为严重的是,行业无序竞争催生灰色地带。部分企业冒用央国企名义骗取项目,甚至伪造资质、虚构合作资源。国家能源局不得不多次发布防诈骗声明,但市场信任度已受重创。

在2024年,更多中小企业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技术代差防御策略、区域生态联盟构建、尝鲜新的商业模式等寻求生机。

比如,在主流厂商迭代280Ah电芯时,部分企业专注研发更适合工商业场景的100Ah柔性模块,安装适配性提升60%; 珠三角某储能产业联盟通过共享测试平台,使成员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产品认证周期缩短30%;江苏某中小企业整合50个工商储项目,形成200MW虚拟电厂资源池,获取的辅助服务收益是单个项目的2.3倍。

差异化策略使得众多中小企业挺过2024年。但2025年,对他们而言,是一场“生死存亡战”。

强制配储政策本质上加速了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中小企业存活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专精+模式创新+生态协同"的三维能力矩阵,且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认为,那些能在12-18个月内完成产品矩阵重构、实现从设备商向能源服务商转型的企业,或许能够在新兴细分领域形成局部优势。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将占据20-30%的差异化市场份额,或将形成"隐形冠军"集群。

决战:谁将被淘汰?谁能活下来
新政以2025年6月1日为“新老划断”节点,存量项目仍可享受政策保护,增量项目则需直面市场化定价。这一过渡期或引发一波抢装潮,但政策红利消退后,依赖强制配储的低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

储能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经济性与技术性能。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凭借规模效应和研发投入(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前十企业占行业总额的60%以上),有望通过峰谷套利、调频服务等市场化模式巩固优势。

而中小企业若无法在差异化场景(如工商业储能、海外市场)中突围,将难逃淘汰命运。

一直以来,工商业储能因峰谷价差套利空间较大,被视为新增长点,也成为中小企业新的“战场”。江浙地区两充两放电价差可达1元以上,但市场同样面临过度竞争——2024年工商业储能产品价格跌破0.5元/Wh,客户争夺战已白热化。

头部企业正通过垂直整合构建壁垒。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不仅掌控电芯产能,还布局储能系统集成与能源管理软件,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中小企业则需聚焦细分领域,如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或针对特定场景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中小企业来说,保持现金流是核心。2024年,宁德时代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47亿元,货币资金储备2550亿元,而多数中小企业现金流净额为负。缺乏资本支持的企业,可能在价格战中率先崩盘。

国内市场的饱和倒逼企业转向海外。然而,欧洲户储市场2024年装机量同比下降26%,东南亚市场则因国内厂商低价倾销陷入红海。出海需面对本地化运营、合规风险等挑战,一些毫无准备的中小企业胜算渺茫。参照光伏行业的历史轨迹(三年倒闭25万家企业),储能行业未来三年可能淘汰超过6万家企业。

强制配储的终结,本质上是行业从“量”到“质”的转折点。储能不再是被政策裹挟的“附属品”,而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核心资产。这一过程中,阵痛不可避免,但唯有经历洗牌,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中国工程院刘吉臻院士警告:“储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储能的能源体系注定残缺。”强制配储闸门的落下,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在高工储能看来,23万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最终将取决于能否在市场化浪潮中找到自身价值。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还能在卷的市场活下去,就已经是看到了储能市场黎明的曙光。”这场残酷的淘汰赛,终将为中国储能行业锻造出一批真正的强者。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223/50000629.html

新闻介绍: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终结了自2017年青海省率先推行以来持续8年的新能源配储强制要求。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