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绿电消纳新路径:呼和浩特赛罕储能电站开工纪实

来源:碳索储能网整理   发布时间:2025-07-29 11:50:17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消纳带来了严峻挑战。7 月 21 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 30 万千瓦 / 120 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的开工,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该储能电站依托 2024 年度呼和浩特市科技 “突围” 工程重点示范项目 “微电网绿电消纳储能技术研发及装备制造应用” 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工程落地的重要跨越。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涵盖储能系统高集成度、模块化集成技术,先进、高效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电池热失控微粒子极早期探测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能量转换效率,更为绿电就地消纳和电力平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从项目概况来看,赛罕储能电站总投资约 10.1 亿元,配置 30 万千瓦 / 120 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系统,功率容量比达到 1:4,可满足 4 小时持续放电需求。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在国内储能项目中名列前茅。通过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调节,该电站预计年增新能源消纳量超 3 亿千瓦时,减少弃风弃光率 15% 以上,显著提升了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和利用效率。​

在产业协同方面,该项目构建了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由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天津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同时,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装备制造基地,预计年产 2GWh 储能系统,带动本地就业超 500 人,推动了储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呼和浩特市打造储能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支持也是赛罕储能电站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该项目被纳入内蒙古 2025 年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清单,可享受 0.35 元 / 千瓦时的容量补偿,这一补偿标准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且补偿周期长达 10 年。此外,项目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宽了收益渠道,预计内部收益率(IRR)可达 8%-10%,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8-10 年,为储能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赛罕储能电站的示范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更对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30 万吨,相当于植树 1600 万棵,为呼和浩特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电站为 “东数西算” 枢纽节点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绿电供应,助力数据中心实现 100% 绿电消纳,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储能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角度看,尽管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成熟,但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发展迅速,赛罕项目需持续投入研发,探索 “锂电 + 液流” 混合储能模式,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在市场化机制方面,当前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收益模式仍以容量补偿为主,需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辅助服务定价等机制,提升储能项目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随着内蒙古规划到 2025 年建成 5000 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赛罕项目需在系统集成、施工工艺等方面形成标准化方案,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推动储能电站的规模化应用。​

呼和浩特市赛罕储能电站的开工,是我国新能源消纳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以创新的技术、协同的产业模式和完善的政策支持,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展望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赛罕储能电站有望成为全球储能技术应用的典范,引领能源革命迈向新的高度,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729/50004942.html

新闻介绍:

7月2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的开工,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同时,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装备制造基地,预计年产2GWh储能系统,带动本地就业超500人,推动了储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呼和浩特市打造储能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支持也是赛罕储能电站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呼和浩特市赛罕储能电站的开工,是我国新能源消纳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