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型储能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张振涛说。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张振涛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今年他提交的一份提案是建议加大新型储能特别是长时物理储能技术政策性补贴,积极建立多元灵活的新型储能电价机制和市场机制。
委员名片
张振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高技术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未来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民进十四届中央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常委。
新型储能“爆发式”增长
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隐性壁垒
新型储能是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气体储能(空气/二氧化碳)、液流电池、飞轮储能、氢储能等。
近年来,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伴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扩容,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和应用呈现“爆发”态势。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各类储能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推广应用受挫、预期收益不足等问题。
张振涛表示,目前,针对大规模长时储能中的抽水蓄能,国家已出台容量电价机制,拥有政策性补贴,以实现其经济收益和功能价值相互匹配。但对于发展空间更大的新型储能,却无法同等享受容量电价政策,面临市场中存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受限。
“应该对新型储能制定合理的政策性补贴,应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补偿机制。”张振涛表示,新型储能对容量电价政策的诉求一直存在,且较为强烈。从贡献度看,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干一样的活,发挥同样的系统价值,就应给予同样的政策。容量电价是提升储能电站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
如何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
电量电价与容量电价相结合
储能价格机制的需求,伴随着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愈加强烈。比如,由源、网、荷共同承担储能发展成本,构建新型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等保障机制,确保新型储能“有身份”“有活干”“有钱赚”。
张振涛建议,比如对于以支撑电力系统调节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储能,可参照抽水蓄能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建立电量电价与容量电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电价机制。
同时,还需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供电作用,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作用,适当增加现货市场价差,扩大储能盈利空间。适时建立容量市场,体现储能对系统容量支撑方面的价值,推动储能在市场中获得合理收益。
新型储能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张振涛认为,新型储能对双碳工作而言是一个“必备品”,如有适当政策助力,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如何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
提前开展长时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
新型储能如何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动规模化应用?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技术,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关于技术创新领域,一方面,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优势力量,进一步推动压缩气体储能(空气/二氧化碳)、液流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批复建设物理/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行业头部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和工程化。
“加快关键储能技术研发,开展重大工程示范,进一步带动产业化发展,实现各类新型储能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协调运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系统实际需求。”张振涛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的第一导向。
他还认为,应提前开展长时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攻关布局。随着新能源装机不断增加,长时储能的重要性已日益明显,未来电力系统的调节需求将由日内调节转变为跨日、跨周乃至跨月等长时间尺度调节,亟需提前开展以压缩气体储能(空气/二氧化碳)、氢储能、储热等为代表的低成本、适用性高、容量大、安全可靠的长时储能技术研究。
关注索比储能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