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网讯:当数万面定日镜追踪太阳运动轨迹完成一个旋转周期,把源源不断的光热汇聚到储能塔中,由光能到电能就这样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转变过程。
初冬的柴达木天高云淡,11月4日,记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现场看到,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如今却在数万面定日镜的映衬下,宛如一片蓝色的海洋。
“这里相当于36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定日镜组成的‘太阳岛’将热能源源不断的反射到镜场中央的‘储能岛’,通过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路线,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就可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输入‘发电岛’。”顺着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高勇手指的方向,一大片定日镜反射的强光汇聚在高高耸立的储能塔上,耀眼夺目。
“太阳能光热避免了硅晶光电转换工艺,节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发电成本,而且真正做到零排放。这里的年发电量可达两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14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80公顷。”
与大型光伏电站相同,光热发电项目同样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土地。由于可以储存热能,光热发电的优势又是其他太阳能发电形式不可比拟的。
八百里瀚海戈壁,除了广阔的土地资源,还有丰富的日照时间。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3500小时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是全国第二高值区,名副其实的“阳光地带”,具有日光透过率高、日照时间长、云层遮蔽率低的显著特点,太阳能开发利用价值高。且在相同面积和容量条件下,光热发电比相邻地区可多发15%~25%的电量。
走园区、进工间……当记者一次次近距离感受戈壁滩中耸立起的一座座光热塔、一面面定日镜在沙漠荒地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时,不禁感慨,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属于柴达木的机遇已然到来。
身处德令哈光热园区,这里作为“金色世界”最知名的名片之一,到处充斥着技术创新的氛围。除了中广核的槽式电站技术,塔式电站技术也有所进展,距离中广核德令哈槽式电站不远的浙江中控50兆瓦塔式发电项目亦在熠熠生辉。
从高空俯视,两座相邻不远的光热电站定日镜场如一对张开的翅膀,腾飞追寻着柴达木的“光”与“热”。同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一样,塔式发电也是将太阳光热通过定日镜反射到中央的储能塔上。早在2011年,当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整体处于观望期时,德令哈就诞生了我国首座光热电站——中控德令哈10兆瓦光热电站,并于2013年成为我国首座并网光热电站。后续的5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作为我国第一座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发电量可达1.46亿千瓦时,且电力输出稳定、调节性能优良。为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海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公司注册、科研、环评、安评,到前期手续代办,从水电路气接通,到后期的运行服务,当地政府给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让企业可以安心在这里扎根。”浙江中控负责人徐能说。
据徐能介绍,总投资31.26亿元人民币的135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已经在今年夏天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9月30日前正式并网发电,届时,预计每年可产生清洁能源4.3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13.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5万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战略要求,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强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先行引领。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海西州将着眼“碳中和”目标,力争清洁能源新增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这当中光热项目将占据新能源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