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保障能源可靠供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1-11-22 15:59:57

储能网讯:近期出现的电力生产供应紧张、全国电力紧平衡情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电价市场化改革将带来什么影响?相关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薛禹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电力发展的有效路径。要以能源领域中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E)为框架优化实现“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路径,在此框架下综合考虑环境、技术、经济、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多利益主体协同创新、精准服务,加快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10年,我们将迎来新能源大发展时期。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超前布局、通力合作,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力量。借助能源大数据平台,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新型电力系统的实质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需要打通各个环节,实现源网荷储互动。我们要深入挖掘能源大数据中心支撑潜力,探索建设以能源大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发展平台,推动数字化技术与电网的深度融合,提升需求侧管理的精准度,加强局域电网互动,推进大数据与新能源联动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电网支撑能力。随着能源转型发展,电网需要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装备,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升。因此必须借助现有科技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持续开展基础性支撑技术的研发,以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促进电网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不断筑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支撑能力。同时,要创新电力大数据应用,在支撑政府精准决策、科学决策方面发挥国企力量。

赵刚 国家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将科技创新资源用在“刀刃”上,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卡脖子”技术为切入点,加快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一是摸清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全面梳理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技术基础的对外依赖情况。二是制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尽快筛选关键核心技术的“备胎技术”和“备选方案”,变被动为主动。三是完善创新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四是重视基础研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五是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基础。六是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融合。

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原专职副理事长

近年来,电力行业功能在不断变化。当前和未来,电力行业不仅满足供电需求,还肩负着促进全社会绿色转型的使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一部分,前提包括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考虑诸多问题,例如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及相应的技术体系政策配套问题、煤电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煤电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定位、电网改造升级的系统性(包括理论及实践创新)等,以及源网荷储协调问题、多层面交直流混合电网的构架及运行问题、电动汽车作为储能运行与电网协调中如何扬长避短问题、大电网与分布式微网如何协调问题、新能源日常稳定运行与特殊情况下的运行问题、电池(储能)安全问题等。同时,能源转型系统成本的正确估计、能源转型各产业间(尤其是新业态)的融合、对技术创新进程不确定性的认识等是制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因素。

余占清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

绿色、高效、可靠供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目标。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诸多问题,应从柔性化、智慧化、市场化入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柔性化主要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和直流电网架构实现电力系统及多能节点的高度可控性,提高系统效率;智慧化是基于先进传感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能源装备和系统的可测性,提升自主决策水平;市场化将极大调动能源电力系统的资源,提升经济性。

于泽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能源供应紧张首先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全球走向碳中和,煤炭使用必然受到限制。但是,过去10年全球经济低增长导致能源投资持续下行,同时风力、水电等绿色能源供给还不稳定,储能方案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全球能源供给会存在一个转型期。综合判断明年国际油价将会处在高位。我国能源问题既是国际大趋势中的一部分,也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我国煤电价格市场化机制还存在调整空间。今年煤炭价格涨幅巨大,但是电价上浮比例有限,需要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在电力的需求端,工业超额复苏推动高耗能产业占比上升,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建和电源替代产生了较大的新增电力需求。因此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未来电力紧张会逐渐转换为能源成本高位运行。

林伯强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中国不缺电,也不缺煤。目前出现比较大范围限电主要是电力供需失衡。今年用电需求增长过快,而煤炭产能受到限制,供给跟不上,由于大部分用电都是依靠火电,煤炭价格高,火电企业压力大。整体来看,我国居民用电占总用电量的15%左右,工业用电占70%左右。我国是工业大国,全盘调整不现实,而针对高耗能行业采取措施,既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能耗“双控”目标的完成。总之,短期尽快解决缺电,需要供给侧和消费侧同时着手,供给侧鼓励煤电增加发电,需求侧则需要抑制高耗能用电。

刘满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任何重大的改革,除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正确的改革目标外,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推动。此次改革亦是如此,背后推动力来自于两大因素:一是2015年启动的新一轮电力改革的方向指引和未来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需要;二是当前电力短缺问题的倒逼。与以往相比,此次电价改革力度更大、影响更深,既聚焦解决当前问题又兼顾实现远期目标,在突出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兼顾公益。可以说,它是继输配电价改革以来电价机制的又一重大改革,对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改革在体现市场化方向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电力商品的公益和民生属性,所以改革特别强调要保持居民、农业电价的稳定,明确居民、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实现了市场效率与用电公平的兼顾。

张中祥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

此次电价改革政策虽然不能说完全达到电力企业的预期,但的确可以消化煤电成本,往市场方向迈了不小一步。在发电侧和用户侧扩大了市场化电价的范围,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明确了在发电侧支持煤电企业增加电力供应,燃煤发电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针对煤电企业困难,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保障合理融资需求;在用户侧,除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户以外的所有用户,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工业用户等都可以进入电力市场。其次,扩大了电价上下浮动的范围,将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由分别不超过10%、15%,调整为原则上均不超过20%,加强分类调节,对高耗能行业由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不受上浮20%限制,改变了市场对于电价“只降不升”的预期。

董秀成 对外经贸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电价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一般商品如果没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价格就是随行就市。电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样,因为其涉及民生及能源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所以电价目前还是在管控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入市场机制。此次电价改革提高了市场价格调整的幅度,企业之间的电力买卖价格变得更加灵活,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提高。另外,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大户。此次针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整有助于国家能源双控目标的实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并促进相关企业有序用电、有序生产,坚决避免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

新闻介绍:

储能网讯:近期出现的电力生产供应紧张、全国电力紧平衡情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能源供应紧张?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电价市场化

责任编辑: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