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风光”之后,氢能产业受到资本的热捧。近期,在政策利好的不断推动下,氢能概念不断升温,美锦能源、雪人股份、华昌化工、威孚高科等在内的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与氢能有关的投资或发展规划。同时,中国石化、国电投等央企也在积极探索布局。
氢能为何受到青睐?氢能对低碳发展有何作用?如何推动氢能加快融入大众生活?
产业发展有望提速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氢能政策渐趋明朗下,氢能地位逐步提升,资本、央企、民企等纷纷竞逐氢能赛道,整个产业发展有望提速。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特点是自下而上,民营企业率先进入,之后大型央企纷纷跟进,同时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均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显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表示,央企、上市公司等布局氢能,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将对氢能产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加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宽以及绿氢规模化制取。
“氢能之所以可以引得众多企业、资本布局,是因为作为二次能源,氢能具有零碳排放、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可以推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促进能源转型,由此被寄予厚望。”景春梅说。
国电投氢能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表示,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有110亿吨左右,占世界的30%,然而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左右,也就是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6倍,所以说大力发展氢能,其减碳的意义非常重大。
同时,发展氢能产业,能够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景春梅说,氢能产业链对经济的拉动力非常强,比如说它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领域,不但可以带动传统产业发展,还催生了新的产业链,壮大整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此外,资本追逐的背后,是数万亿元规模的潜在市场空间。行业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
产业链总体成本偏高
未来氢能产业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却注定十分曲折。景春梅表示,对于氢能产业自身而言,我国掌握氢能产业链主要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拥有基本健全的产业链,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氢燃料电池领域,膜电极、双极板、空压机、氢循环泵、质子交换膜等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还未完全实现国产化、自主化,影响氢能产业做强做大以及商业化发展。
同时,整个氢能产业链总体成本偏高,应用推广范围比较有限。景春梅说,因为氢能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还不能完全自主可控,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所以整个氢能产业链成本高。从终端用车的角度看,比如3.5吨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制造成本为80万元左右,这个价格要比柴油车贵很多;一些地方示范的氢燃料电池大巴车,一辆100多万元,比电动车、天然气车都贵很多。从氢气的价格看,一公斤氢气70-80元,如果要与汽柴油形成平价,只有氢气终端价格降至35-40元,才能与汽柴油竞争。
柴茂荣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还没打通,导致用氢成本高。
“实际上,制氢成本约为一公斤10元钱左右,按汽油换算,也就一元钱一升汽油。因为水比油便宜并且多,但中间环节提纯需加20元,运输需加20块元,到加氢站还需加20元,60元加进去后肯定要比汽油贵了。”柴茂荣特别指出:“大家一定要明确:氢不贵,因为来自于水,但是贵在中间过程太多。”
政策叠加资本打通产业链
面对目前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上述问题,究竟该怎么“破”,从而不断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加快融入大众生活?业内人士表示,需要政策支持叠加市场资本引导,逐步打通氢能产业链条,从需求与技术供给端形成有效循环。
景春梅说,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应坚持问题导向,鼓励技术创新,同时要鼓励氢能的示范应用,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构建氢能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和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对加氢站、制氢工厂等审批流程予以规范指导。
同时,要加快推动扩大示范应用。景春梅说:“目前人们可能对氢能还不够了解,甚至有一些顾虑。只有氢能示范应用起来以后,大家才能够了解它、接受它。比如燃料电池车中公交车和物流车技术门槛比较低,在推广应用宣传方面更有优势,这可能会成为燃料电池车的突破口。”
“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归根结底是先进性制造技术。企业要沉得下心来扎扎实实搞科研、搞产品的开发。”柴茂荣说,国家电投正立足于国内实现材料级自主化的开发,催化剂、质子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电堆仿真设计、系统等全部核心材料和技术目前已全部实现了自主化,并建有自己的生产线。“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产业链的顶端,把握整个产业的先进性,实现氢能推广应用。”
此外,柴茂荣说,未来,两条绿氢路线不能放弃,一条就是通过光伏或风电电解制氢,然后通过储存氢气来储能;另一条路线就是通过生物发酵制乙醇,然后通过乙醇、甲醇或氨重整制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