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
——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基地重点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
索比储能网讯:5月7日,四川省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新增水电装机约2400万千瓦、风电约600万千瓦、光伏发电约1000万千瓦。重点推进“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电基地、凉山州风电基地、“三州一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在储能方面,规划强调推动水电与风光发电协同发展,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基地重点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另外,鼓励建设光伏储能试点项目,对先进设备、产品性能、技术方案等开展实证对比、实验检测等。
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目录
前 言
一、规划背景 5
(一)发展潜力 5
(二)发展成效 6
(三)存在问题 8
(四)面临形势 8
二、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主要任务 11
(一)重点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建设 11
(二)有序推进其他流域大中型水电建设 12
(三)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 13
(四)加快推进风光能源开发 14
(五)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 15
五、重点工作 16
(一)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 16
(二)统筹推进流域水电综合管理 16
(三)推动多业态协同发展和技术创新 17
(四)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 17
(五)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 17
(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18
六、保障措施 18
(一)加强组织领导 18
(二)强化规划引领协调 18
(三)推动政策协同发力 19
(四)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19
附件:环境影响评价 20
一、资源环境现状 20
二、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21
三、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21
四、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22
五、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23
六、综合评述 25
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我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和创新跨越的关键期。编制并 实施好“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 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和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能源保 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四川 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部署要求,系统谋划“十四五”期间我
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建设,引领我省可再生能 源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提供规划指引和 实践遵循。规划期为 2021 年至 2025 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潜力
我省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分布集中、特色鲜明。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品种齐全,开发价值较高;川西高原及攀西地区水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富集, 资源分布总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步减少的特点。
水能资源。全省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 1.48 亿千瓦,年发电量 6764 亿千瓦时,占全国的 22.4%,居全国第二。主要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其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 4044 万千瓦、3924 万千瓦、3791 万千瓦,合计 11759 万千瓦,占全省的 79.3%。
风能资源。全省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 1800 万千瓦以上。主要集中在凉山、攀枝花地区,广元、绵阳、泸州、雅安 等盆周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太阳能资源。全省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 8500 万千瓦以上,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的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三州一市”,可利用闲置土地、荒山、荒坡、废弃工业土地及构建筑物顶等开发。
生物质能资源。包括林业资源、农业资源和城市生活垃圾等适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全省森林覆盖率 40%,可利用林业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 4972 万吨;
目前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 1208 万吨,其中已经能源资源化利用 672 万吨;每年可有效利用畜禽粪污类原料 200 万吨。地热能资源。浅层地热能适合采用热泵技术,可用于冬季供暖总面积约 89 亿平方米、夏季制冷总面积约 75 亿平方米。水热型地热资源理论蕴藏总量折合标准煤 3300 亿吨,高温地热发电潜力约 250 万千瓦。
(二)发展成效
1. 开发规模取得新突破截至 2020 年底(本节以下同),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8783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85.3%,基本确立清洁能源占主导的能源生产结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38%。
水电开发:水电装机 8082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78.5%; 年发电量 3514 亿千瓦时,占全省年发电量的 84.9%,水电装机及年发电量分别占全国的 21.8%、25.9%,均位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三江”干流建成投产 4648 万千瓦,占全省水电装机的57.5%。全省在建 5 万千瓦及以上水电装机 2789 万千瓦,其中“三江”干流在建 2490 万千瓦,占全省在建水电的 89.3%。2020 年外送水电 1364 亿千瓦时,占全省水电年发电量的 38.8%。水电已成为我省电力保障主力军,有力助推绿色发展。
风电开发:风电装机 426 万千瓦,在建(含未开工)210万千瓦。其中,凉山州风电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已投产 327 万千瓦,在建(含未开工)143 万千瓦。
光伏发电:光伏发电装机 191 万千瓦,其中集中式 169 万千瓦,分布式 22 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 17.5 万千瓦,在建 5.16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 83.4 万千瓦;沼气发电装机 4.8 万千瓦。
地热能开发:浅层地热能开发面积约 1000 万平方米,开采方式多为地下水源和地源热泵系统。水热型地热资源地热点320 余处,开发或开发建设 240 余处。
2. 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
我省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实力雄厚,形成了集科研、装备制造、勘察设计、运行维护于一体的完整产学研用体系。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大型水电装备市场份额占全国 40%以上。世界最大单机容量 10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成功安装。超高海拔风电机组自主研制技术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纯晶硅、单晶硅拉棒切片及太阳能电池产能位列全球前三,本土企业晶硅电池产能全国占比约 15%。
3. 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有序推进,投融资体制和核准备案管理日趋完善,“放管服”和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法”落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稳步实施。企地共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光伏扶贫取得实效,建成光伏扶贫项目 48.4 万千瓦;水电开发利益共享工作深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扶得到加强,水电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提高。
(三)存在问题
调节能力有待增强。具有季及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装机容量仅占水电装机的 38.6%,多年或年调节水库更少,调节能力不足,丰枯出力矛盾较为突出。
综合监管亟待加强。中小水电安全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主体责任、行业监管、属地监管需进一步形成合力。流域梯级运行调度信息共享不充分,梯级补偿效益发挥不够。
源网协调有待加强。电源送出通道稀缺,不能完全满足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时序需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弱,还不适应新能源规模化开发的要求。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水风光资源多分布于高海拔和民族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配套基础设施较差,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难度大,工程投资造价高。
(四)面临形势
碳达峰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加速开发。我国承诺 2030 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国家明确 2030 年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并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考核。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将加快步入跃升发展新阶段,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成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力量。
技术进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竞争能力。可再生能源前沿性前瞻性技术开发利用、新一代高效低成本装备及产业化生产、高能量密度储能等技术攻关不断突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加快形成,可再生能源将从依靠政策支持和资源驱动向依靠创 新驱动、效益驱动转变,迎来成本优势凸显的重大机遇,全面 进入无补贴平价甚至低价市场化发展新时期。
高质量发展引领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通过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快提高发电装机占比、消费占比, 实现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高技术含量、低成本消费,进一步保障电力安全稳定可靠供应,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流方向,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导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巩固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多能互补,多元迭代。以水电为主,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 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实现多能互补、多元迭代新局面。
统筹用送,源网协调。协调自用和外送的关系,在保障自用的基础上合理外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电源开发与电网建设的关系,实现源网协调。
综合开发,共享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农业、旅游业、制造业等融合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与资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促进共享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 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新增水电装机约 2400 万千瓦,风电约 600 万千瓦,光伏发电约100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 74 万千瓦;至 2025 年底,水电装机约 10500 万千瓦,风电约 1000 万千瓦,光伏发电约 120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 175 万千瓦,地热能发电 3 万千瓦。
更多文件内容可以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