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当时 未来5年累计退役量将超100GWh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2-06-16 01:50:48

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当时 未来5年累计退役量将超100GWh

长虹三杰18650锂电池 摄影/ 于清教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前景有多大?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233GWh。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攀升,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也进入到规模化退役阶段。未来5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超过100GWh。

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深度参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日前,宝马集团在中国又有新动作,宣布与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友循环”)合作,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的创新合作模式。此次合作,首次实现宝马国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它将使宝马在中国实现客户端以及工厂内废旧动力电池的100%回收利用。据悉,通过高比例提炼电池中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可实现提炼的核心原材料100%返回到宝马自有供应链体系,并再次用于宝马新能源车型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

近来,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热度和关注度持续飙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车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其中。

以特斯拉为例,根据其发布的数据,2021年在特斯拉新的回收系统中,电池材料回收率已达到92%,且在已经开启的电池回收服务中,可以处理不再满足客户需求的任何动力电池,而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可实现100%回收利用。2021年,特斯拉共回收1500吨镍、300吨铜和200吨钴。

同样,奔驰在不久前也将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提升和拓展至全球战略层面,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电池回收。目前奔驰在德国已经建设电池回收工厂,回收率将达96%。预计德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工厂年回收处理能力可达2500吨,可回收包括镍、钴、锂及石墨等材料,经过再循环处理可为梅赛德斯-EQ系列车型生产超过5万个电池模块。与此同时,奔驰也计划与中国、美国的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业务。

车企缘何积极投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动力电池退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等因素,整车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中。正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所言,动力电池原材料等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在这个背景下,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减少对珍稀原材料的依赖,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必然的选择。

一边是有效减排,践行“双碳”目标;一边是缓解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和价格难题,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似乎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名利兼得”的上佳选择。宝马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通过与华友循环合作的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可降低矿产资源开采中70%的碳排放量,同时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也明显减少。

除了一定程度上缓解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问题和助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之外,通过动力电池的有效梯次利用,也使企业整个大循环更加绿色、可持续。2020年,宝马集团就与华友循环合作开发废旧动力电池在工厂叉车上梯次利用的场景,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汽车制造商。此次宝马集团与华友循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应用范围拓展至整个沈阳生产基地。

与跨国车企相比,虽然中国整车企业也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有所布局,但鲜见企业具体的回收利用情况。尽管我国在相关政策中要求车企承担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不过目前的落实情况还不是很理想。在近期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火热的同时,“散乱差”现象依旧严重,回收利用企业鱼龙混杂,这与我国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由工信部支持、中汽数据牵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共建共享回收服务体系在北京正式启动。在这一模式下,整车企业、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等参与者通过合作与分工,将打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使动力电池合规回收利用更高效。这也被视为解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痛点的“妙招”。

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中,整车企业的角色不可或缺,通过与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合作,拓展更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案和更广阔的回收利用场景,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闻介绍:

长虹三杰18650锂电池 摄影/电池百人会 于清教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前景有多大?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233GWh。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攀升,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也进入到规模化退役阶段。未来5年,

责任编辑:zhy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