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的发展高潮和低谷
低谷中探索
化学储能在开启国内市场元年之后,2019年并未迎来预期中的持续增长,恰恰相反,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行业进入冰点。
2018年,电网侧储能如轰鸣引擎,拉动了储能市场爆发。当年,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33.7兆瓦,首次突破GW级水平。也因此,2018年被视作储能市场元年。
CNESA曾预测,到2019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的累计投运规模将达到1.92GW,年增速89%。
在这轮热潮中,电网侧项目是市场增量的主要拉动者。CNESA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江苏、河南、湖南、浙江等地,电网侧化学储能新增投运达206.8MW,占全国新增投运规模的36%,位居储能各类应用之首。
除投运项目外,电网侧储能规划项目也甚为可观。去年3月,CNESA粗略统计近期规划及在建电网侧项目总规模超过1407.3MWh,涉及江苏、河南、湖南、青海、广东、甘肃等多个地区。
行业乐观预计——2019年储能市场即将起势,此前行业已蛰伏10年。
然而,一纸文件迅速改变了行业风向。4月,发改委发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5月,《办法》正式下发,明确指出“抽水蓄能电站、电储能设施不计入输配电定价成本”。
受国家连续要求降低工商业电价,以及储能不计入输配电成本等政策影响,国网下发826文件。
该文明确规定,不得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开工项目。
电网侧储能按下刹车键,同时,此前引领产业发展的用户侧储能也放缓脚步。
而两年多前,发改委、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各路资本和人马蜂拥而至,行业持续升温。
行业起落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我国储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安全、技术和成本等多重挑战,而在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电力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海外淘金。
上述文件,对连续两年被要求降低工商业电价,全面推动转型的国网而言,无异于重大利空。
“实际上,4-5月份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国网储能刹车的事情。5-6月份,几乎所有项目都停了。”缪永华回忆。
11月22日,国网发布826文件,靴子正式落地,意味着电网侧储能熄火,行业骤然降温。
对国网此举,业内多位人士表示,从长远看,国网退出储能市场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因为国网在制定市场规则上掌握绝对话语权。如果其参与储能,就扮演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的建立。
储能市场遇冷,另外一重因素是用户侧增长放缓,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态势。
用户侧储能是储能商业化应用最早的领域,背后的直接推动因素是2015年开启的新一轮电改。
该侧储能项目的主要收益来自峰谷差套利,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广东、浙江等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
此前,诸多储能玩家淘金用户侧储能,其中最激进的当属南都电源。2018年的公开报道中,南都电源在短短两年内就拿下在运储能投运规模全国第一的铁王座。宁德时代、中天科技紧随其后。在CNESA的统计数据中,三者总装机量超1.1GWh。
然而,自2018年以来,用户侧储能降温。首先是国家先后两次要求一般工商业电价下调10%,峰谷套利空间收窄。同时,三星SDI、LG等储能巨头连续发生多起火灾和爆炸事故,安全隐患像阴影一样笼罩产业,业主或储能厂商对项目投建更加谨慎。
大规模发展时代
2020年9月,双碳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储能的“大规模”发展时代。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特点储能成为“双碳”目标的关键。2021年储能政策密集出台,堪称储能政策大年。从国家到地方各层面出台了与储能相关的政策超200余项,涉及市场交易规则、电价机制、直接资金补贴及建设规划等各方面。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方案》对于新型储能发展的技术路线、攻关方向、试点示范、支持政策、标准体系搭建等都作出了更详细的部署。
《方案》提出,到2030年,新型储能要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并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
“去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300多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产业链投资计划超过1.2万亿元,新兴储能企业在融资和技术上也实现较大突破。”在4月26日举行的2022全球储能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孙正运指出,2021年我国储能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发展储能已成行业共识。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冯凯坦言,若没有储能等可调节资源的支撑,电网系统调节能力存在较大缺额,不足以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利用和高占比变量替代,“按新能源利用率95%测算,在不考虑新增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型储能以及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情况下,2025年公司经营区的调峰缺口约0.8亿千瓦,2030年调峰缺口约1.6亿千瓦。”
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尝试独立储能参与市场交易。除前述青海省储能可以独立参与调峰外,近期,山东省四个独立储能电站在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完成注册公示,今后将参与到山东省电力现货市场的结算试运行中,这是全国首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电站。但对于大多数省份,储能以独立身份参与市场仍缺乏明晰的路径。
在“强配”的政策要求下,配套新能源建设的储能电站正在成为新型储能建设最大的增长点。但由于各省电力市场建设进度不一、市场准入门槛各异,部分建在新能源侧的储能有机会参与电力市场获利,其余相当多的储能电站则缺乏回收成本的机会,进而拉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因此,电力市场的建设进度将对储能电站的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的储能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储能的商业模式逐渐明晰,钠离子电池、氢氨储能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迈向市场,储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附:2021年主要储能政策汇总
https://mp.weixin.qq.com/s/T3cIvYY3uUlTR45xAXvs0Q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20627/4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