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间,北交所上市公司贝特瑞(835185)发布2022年度报告称,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归母净利润23.09亿元,同比增长60.27%。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5股并派发现金红利3.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2.58亿元。
贝特瑞表示,受益于2022年全球动力及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正负极材料市场成长迅速,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加快产能释放,持续开拓正极、负极材料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实现产销量同比大幅增加,锚定了公司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
负极材料方面,2022年,贝特瑞实现负极材料销量超过33万吨,对应收入146.31亿元,同比增长126.52%。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42.5万吨/年,相较2021年末同比增长177.78%。公司四川新材料年产5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四川瑞鞍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惠州贝特瑞年产4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江苏新能源年产4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天津贝特瑞年产6万吨负极材料项目等多个项目已投产并实现批量供货。
此外,2022年,贝特瑞子公司云南贝特瑞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山东瑞阳年产4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山西瑞君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已开工建设;公司注册了德国子公司,成立了日本办事处,此外还与STELLAR公司合资建设印尼基地,加快推动海外布局;公司与黑龙江省交投集团签署《关于年产40万吨鳞片石墨及20万吨天然石墨负极一体化项目合作意向协议》,以上下游资源整合优势结成长期共同发展的关系;公司拟与亿纬锂能对四川新材料增资建设年产10万吨负极一体化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由EVTank、海融网(hirohida.com)、(itdcw.com)、伊维经济研究院、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锂电池行业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正式出炉,其中,贝特瑞位居“2022年中国锂电池行业负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榜首。
正极材料方面,2022年,贝特瑞实现正极材料销量超过3万吨,对应收入103.01亿元,同比增长182.11%;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6.3万吨/年。市场布局上,公司与SK、亿纬锂能合资扩产5万吨新产能已部分投产。公司还与中伟股份合作进行战略合作,将在前驱体产品开发、前驱体产品供应、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及材料产能布局等领域开展合作。
技术研发方面,贝特瑞坚持技术创新引领,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加快对新产品及新客户的导入。2022年,公司的研发投入12.63亿元,同比增长113.46%,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4.92%;公司多项正负极新产品实现突破,成功量产并导入客户。
注意到,贝特瑞率先在境内外实施了石墨负极材料、硅基等新型负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石墨烯及相关电极材料等方面的系列化发明专利布局。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获授权专利权437项,其中发明专利263项。
其中,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较低的脱锂电位以及相对出色的安全性能,逐步成为了产业关注焦点。目前,贝特瑞生产的硅基负极材料包括硅碳负极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两大类别,硅基负极产能5,000吨/年,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四代产品,比容量达到1,800mAh/g以上;公司所生产的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400mAh/g以上。
2022年3月24日,贝特瑞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按计划逐步推进中。
贝特瑞在年报中还提到,目前,公司已布局了钠电正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方面主要是层状氧化物技术方向,负极材料在硬碳、软碳均有技术储备,并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具备产业化能力。此外,公司人造石墨在连续造粒、连续石墨化等新技术上率先突破布局,构建了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客户方面,贝特瑞凭借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准确把握各细分应用领域的市场机会,覆盖了以松下、三星 SDI、LGES、SK on 等为核心的国际主流客户群体,也覆盖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客户群体,形成了以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为主导、以高端消费电子锂离子电池应用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储能锂离子电池应用为前景布局的结构合理的应用领域市场结构,形成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平衡兼顾的良好区域市场结构,从而保障公司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新闻介绍:
4月14日晚间,北交所上市公司贝特瑞(835185)发布2022年度报告称,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归母净利润23.09亿元,同比增长60.27%。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5股并派发现现金红利3.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2.58亿元。
责任编辑:zhy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2023-04-16 02: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