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内工商业储能的元年,在工商业储能的“热土”浙江省,一场工商业储能项目资源的争夺战正在火热上演当中。
今年5月,一位储能企业高管告诉36碳,当时至少有30家资方正在大量投资浙江的工商业储能项目。随着工商业储能的市场机会逐渐被投资方发现并认可,浙江市场上的投资方数量正在翻倍增长。
“现在浙江的市场上,大家都在挤破头地竞争每一个优质的客户。” 美克生能源总裁刘双宇告诉36碳,全国所有工商业储能集成商的货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发往浙江省。
向来追求稳健的国央企也开始下场。
目前“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中,有多家已进入浙江的工商业储能市场投资项目。“目前浙江市场最活跃的是国电投,三峡和华能对于好项目也比较积极,IRR(项目收益率)要求在7%以上,除了投资新项目,也会收购旧的优质项目。” 一位储能企业创始人表示。
(注:“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中的五大指,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六小指三峡集团、国投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中节能集团、中核集团。)
就连以往投资于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项目的一些基金,也开始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
多位储能企业高管告诉36碳,不少过往聚焦于商业地产、物流园区等不动产项目的机构开始与他们接触,“大多是以前在能源圈里没听过的机构名字”。
当中也有较知名的机构,如普洛斯。这家老牌不动产投资机构,近期联合保碧新能源发起了新能源投资平台洛能资本,首期新能源基金募资规模预计为30亿元,该基金的投资范围同样也包含了工商业储能项目。
“在旧的不动产收益率降低后,大家在寻找新的不动产。” 刘双宇表示:“充电桩、光伏、储能是能源行业的不动产,随着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凸显,资金正在往这个方向倾斜。”
1
电力央企和房地产基金,都盯上了工商业储能项目
今年6月时,一位工商业储能企业高管在接受36碳采访时表示,国内国央企和金融机构对于持有工商业储能资产仍然存在疑虑,认可度不高。
但在之后短短三个月,她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开始介入,她也逐渐接触到如房地产Reits基金等一些以往不曾出现的全新的投资方。“这个投资市场的发展程度比我想象中要快。”
各路资金之所以纷纷盯上工商业储能的投资机会,主要还是源于项目的经济性提升。
36碳曾在《工商业储能元年,真火还是虚火?》一文中提及,今年以来,两个影响工商业储能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一是碳酸锂价格的下跌,使得储能系统初始建设成本下降;二是国内多个省份峰谷电价差的持续扩大,使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得到提升。
尤其是浙江省,由于峰谷价差大且能做到“两充两放”(即每天充放电两次),多家储能企业的高管告诉36碳,目前浙江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回本周期最快可以做到3-4年,是全国范围内工商业储能经济性最强的省份。
美克生能源是业内较早布局工商业储能的分布式绿色能源聚合服务商,已投资的项目规模在业内也处于前列。其在今年年初启动了“三百工程”,提出通过百亿绿能基金,携手百位生态伙伴,赋能百个零碳园区。
美克生能源总裁刘双宇告诉36碳,在浙江,10兆瓦时的储能项目,除了帮企业实现稳定电力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之外,单是发电及峰谷套利分成,就能为企业每年创收100万元左右。
从内部收益率角度,一位头部的工商业储能投资商负责人表示,其在浙江省投资项目的IRR (内部收益率)基本在10%以上,江苏省和广东省的项目IRR则在8%以上。
36碳了解到,目前国内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产权类REITs和类似高速公路的经营权类REITs,对于全周期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的要求是达到6-7%,而浙江和广东省优质工商业储能项目的预期IRR已经超过了这一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上文所述,过往投资于不动产Reits的投资机构,也开始转向浙江省的工商业储能项目。
光伏投资方也开始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
此外还有一些原本投资工商业光伏的投资方。美克生能源总裁刘双宇表示,多个省份已经把光伏发电量高的中午时段调整为电价的谷段,分布式光伏的收益率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光伏投资方也开始投工商业储能项目。
浙江省更多的项目则来自于企业主自投。上述高管表示,浙江省有过半数的工商业储能项目是用户自持的,并不需要“五大六小”和Reits基金合作。“在当下的收益率水平下,无论是自投自持还是与机构合作,都是划算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工商业储能项目本身的经济性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激发着投资方的投资意愿——“投资运营工商业储能项目是布局虚拟电厂的入场券,而活跃的发电央企和投资运营商未来都想要布局虚拟电厂业务。”一位储能企业创始人表示。
虚拟电厂可以通过聚合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并提供辅助服务,并从中获利。参照欧美国家虚拟电厂发展历程,国内的虚拟电厂未来将会是一个千亿级的赛道。
当下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还处于从0到1的阶段,因此有不少玩家想要提早布局,而掌握工商业储能资源就是第一步。
2
储能项目有风险,但不乏愿意承担风险的资金
与各类投资方争抢项目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工商业储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小生意。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近期发布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国内工商业储能累计市场规模约为65-80亿元。
在这背后,当下的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让潜在的项目投资者仍然心存疑虑,如高回报率只存在于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少数省份和地区,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无法做到100%的保障,还有各地对于安装工商业储能补贴的持续性问题等。
即使在浙江省,符合投资要求的项目也比较稀缺,这也是好项目被各家企业疯抢的原因。
“央企投资项目7%的收益率对企业资质要求是相对比较苛刻的。” 零探智能COO宫悦告诉36碳,目前投资方和企业签订的项目合作周期普遍在10到15年,这就要求企业本身要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即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内能发展得好,这并不十分容易。
另外,目前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收益率模型大部分是以每年运行330天计算的,如果企业因为订单不足、不稳定等问题出现暂时停产,则原有的回本周期就要延长,收益率也要再打折扣。
工商业储能的6种盈利模式 图片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现有峰谷价差政策的持续性。
峰谷套利(即低电价时为储能电站充电,高电价时放电用于企业生产)是工商业储能最主要的收益来源,峰谷价差不断增加提高了工商业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才支撑了项目的收益率。
然而,“有些投资方会担忧,峰谷电价差的政策是否能够一直延续。”某高管曾告诉36碳。
这样的担忧也有足够多的理由支持,多位储能企业高管、投资人都曾向36碳表达过,当下的峰谷价差水平可能只是电网给投资方的一个“小甜点”,当投资的工商业储能项目达到一定量级后,峰谷电价差就会缩小。储能项目就必须配合电网进行需求侧响应和电力交易。
因此,当下选择投资工商业储能项目的央企和基金,实际上也都承担着一定的投资风险,项目的回报率有可能不及预期。但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下,只要有钱赚,就并不缺少愿意承担风险赚钱的资金。
“和不动产一样,工商业储能项目也是一个风险投资的逻辑,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投资风险。” 刘双宇表示,“运营方能做的,就是要在客户选择、每个企业的定容,和后续的运营管理方面做好风险把控”。
总体而言,无论是工商业储能项目本身的经济性,还是出于布局虚拟电厂业务的战略考量,投资方对于工商业储能项目越来越积极的投资意愿,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宫悦告诉36碳,“如果储能作为一类资产,未来能够保持长期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经过时间验证。即使回本周期远长于3-5年,也会被企业和投资方认可,敢于投资并且长期持有。”
正如当下的工商业光伏(目前国内分布式光伏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当工商业储能成为一种可靠资产,拥有了经济性和可预期的收益之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的投资来推动其发展壮大。
随着项目投资方和认可工商业储能价值的投资方越来越多,工商业储能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良性资产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