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虽“卷”声不断,数据仍是一路高歌猛进。
据CNESA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5.2GW,同比增长50%,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5.3GW/53.4GWh,容量规模同比增长267%;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达25.5GWh,同比增长920%。
30省已出台新型储能规划政策文件,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21省市出台了现货电力市场规则,要求今年年底大部分省市完成现货结算。两网五大六小等能源央企全部领头布局储能行业。互联网、化工、酒业、房地产、家电等跨界选手争相入局,超60家企业已官宣跨界储能。
大量新生储能企业簇拥进场。今年截至10月29日,与储能相关企业新增超5.6万家,全国平均每天有186家新公司进入储能领域;与此同时,在储能行业“卷卷”大浪里,平均每天约有4家企业离场。去年至今年10月底,全国已新增储能相关企业超9.6万家。
今年已新增储能企业5.6万家
今年截至10月29日,在企查查搜索到的新增储能相关企业(企业名、经营范围、企业简介、品牌/产品、专利、商标含储能的企业)达5.6万家,平均月新增5610家,上半年新增超3万家;2022年全年新增约4万家,2023年前8个月新增量已超2022全年数量。去年截至今年10月底,新增储能企业已超9.6万家。
从月度来看,前10个月,2022年月均新增3126家,2023年月均新增5610家,同比增长79.4%;今年2-10月储能相关企业新增量同比均超50%以上;今年8月新增最多超7000家,3、6、7、9月均新增超6000家。
在年内新增的5.6家企业中,正常在业状态企业5.49万家,注销、吊销、停业等非正常在业企业1161家。也就是说,在今年不到一年时间内,全国平均每天有186家新生企业进入或希望进入储能领域,此外每天约有4家企业离场。
企业注册资本方面,注册资本规模在100-200万企业数量最多达1.34万家,其次是1000-5000万企业数量达1.3万家;此外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90家,包括7月14日20亿元注册的广州储能集团有限公司,4月23日10亿元注册的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等。
广东、江苏、北京、浙江
储能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从31省地域分布看,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等省份储能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今年截至10月29日新增企业数量TOP10为广东6683、江苏5044、北京3744、浙江3588、安徽2942、海南2845、河南2797、山东2539、河北2410、湖南2273,10省同比增长均超50%。河北同比增长幅度最大达197.5%,上海、安徽、广东、湖北等省份增幅超100%。
从地级市新增数量来看,广东深圳新增数量超2000家,其次是海南海口市新增量达1868家,江苏苏州、安徽合肥、四川成都、湖南长沙注册量均超1000家,位列TOP10的地级市还有浙江杭州、湖北武汉、广东东莞、江苏南京。
从储能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的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地级市新增数量来看,广东省2023年至今新增储能相关企业达6683家,目前正常在业状态企业6601家,深圳新增储能相关企业在省内遥遥领先超2000家,其次是东莞、广州、惠州、佛山;江苏省2023年至今新增储能相关企业5044家,正常在业状态企业4949家,苏州新增量领衔超1000家;浙江省今年以来新增3588家,正常在业状态企业3519家,杭州新增量最多。
从各省年内注册且年内处于注销、吊销、停业等状态的企业来看,河北数量最多143家,其次是江苏95家,广东82家,浙江、安徽、海南超60家,山东、河南超50家,上海、湖北超40家。
储能行业持续“火热”,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装机规模持续飙升、产能项目紧锣密鼓、资本不断加码、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储能技术壁垒不高,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效应突出,也因此跨界厂商、新生企业蜂拥而至。
在热闹的势头下,储能行业却没有外界想象的风光。储能系统集成商感受颇深,2023年前三季度,受上游原材料端价格下降影响,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一直呈下行态势,储能系统到9月中标均价下探至0.993元/Wh,同比下降35%,与今年初相比下降34%,最低中标价格已跌破0.9元/Wh,储能市场价格持续“内卷”。
新生储能企业,往往因手握某些特定的市场资源或者市场渠道就自信进场。在供给端产能过剩的趋势下,储能淘汰赛拉开序幕之时,这些新生企业如何在赛道中脱颖而出?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31120/8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