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新能源金属镍 钴 锂资源保障形势及政策建议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3-11-20 06:11:31

前言

人类近代科学史中一共经历了5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变革都对矿产资源提出了不同的需求,煤炭、石油、铁矿、铜、铝、铅、锌等资源,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纷纷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今时代,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演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工业化到城镇化、再到国际化逐渐进阶,现在正在向绿色化、电动化和智能化迈进。能源转型、电动化、智能化是未来影响金属矿产市场最主要的驱动力。其中,镍、钴、锂是最受关注的3种关键矿产。

与传统的大宗商品石油、铁矿石不同的是,镍、钴、锂及相关产品更多的是发挥功能材料的作用,市场规模总体偏小,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技术进步迭代明显,因此,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依旧遵循技术变革、供需矛盾和政策引导的发展规律。

当前全球镍、钴、锂产业的基本情况

镍:全球镍原料供应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以下简称印尼),在中国技术和资金的推动下,印尼已经在2021年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生镍生产国,中国则保持全球第一大镍消费国的地位。2023—2024年,全球镍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镍价呈现缓慢回落的趋势,未来,镍市场受到印尼政府对镍矿供应政策的影响将加大。全球镍贸易主要的特点是镍原料、中间品、原生镍产品和部分不锈钢坯流入中国,中国出口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

钴:全球钴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刚果(金),近年来,随着印尼镍湿法冶炼产品投放市场,印尼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钴原料生产国,从而降低全球钴市场对刚果(金)的依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钴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原料供应充足,钴产品价格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且未来会保持这一态势。全球的钴原料主要从刚果(金)涌向中国、芬兰,精炼钴则流向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主要物流通道为非洲内陆到南非、海上则通过马六甲海峡等战略要道运输。

锂:全球锂原料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和中国,中国则是全球第一大锂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过去2年高昂的锂价刺激下,全球新建和扩建锂项目逐渐投产,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过剩,接下来,锂价将会在低价区间内维持较长的时间。全球锂原料及锂盐从澳大利亚、智利和阿根廷流向中国,中国则出口部分氢氧化锂至韩国和日本。主要物流通道为澳大利亚-印尼等太平洋航线,南美智利、阿根廷的商品直接走太平洋航线到中国,巴西的货物可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中国镍、钴、锂产业与全球供应链的互动和影响

我国镍、钴、锂的供应链特征是原材料进口依存度高,产业链完整,配套优势明显,镍、钴、锂产量和消费量多占全球一半,且具备服务全球市场的能力,“走出去”成果显著,但规则制订权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拥有从矿产开采、冶炼分离到下游应用的完整新能源矿产产业链,特别是在中游冶炼和加工方面具备较大优势。红土矿高压酸浸(HPAL)冶炼技术、云母提锂和盐湖提锂技术以及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在全球均处于领先地位。

当前,中国镍、钴、锂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矿业开发和深度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电池金属及相关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和发展韧性。由于中国多数新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以央企为龙头,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格局,其中,镍钴锂产业发展更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国是全球新能源矿产资源的主要开发力量,近年来,我国的海外矿业战略已经从强调控制矿产储量和规模化能力,转向以保持低成本和健康的投资回报为重点的资产收购。

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优势明显,在电动化大潮的推动下,各国都非常重视供应链的安全可控,主张制造业回流。2022年8月通过的《反通胀法案》显示,美国未来10年拟投入369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领域发展,将推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对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若车辆中的零部件或电池材料在“受关注的外国实体”中开采、加工或回收,则无法享受补贴。受该条款的影响,美国车企对于中国锂电池的进口需求可能放缓,因此,也将刺激美国锂电产业原材料和电池组件的生产。

欧盟新电池法表明,预计最早从2025年2月起,出口欧盟的电动车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符合性声明,必须符合欧盟PEF碳足迹指南要求,必须通过欧盟指定认证机构的审核,这可能会使中国制造的电池和电动车不能在欧盟按时上市销售,影响中国产品出口。

此外,按照欧盟新电池法,在2030年,钴、铅、锂、镍的再生物料的使用比例要满足Co≥12%、Pb≥85%、Li≥4%、Ni≥4%,这就要求各国从现在开始就充分重视电池的回收利用。

我国镍、钴、锂产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镍、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锂、钴生产国和第二大镍生产国,以国内消费量为测算基准,2022年,我国镍钴锂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93%、98%和63%。在可见的未来,随着新疆、湖南等地锂资源的开发,以及现有青海和西藏盐湖产量提升、江西锂云母矿的放量,我国锂资源自给率有望提升,但是镍钴资源仍将长期维持较高的对外依存度。

2.我国锂、镍、钴资源禀赋较差

我国镍、钴、锂资源经过多年的勘探,目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镍钴资源新增矿山有限,锂资源的开采难度较大。如四川锂辉石项目主要位于3500米的高海拔山区,可作业面积有限,全年有效工作时间较短,产生废石量较大;江西锂云母品位低,存在剥采比高、尾渣量大等问题,废渣约为锂辉石提锂的10倍;青海盐湖锂资源多在海拔2500米以上,品位低,镁锂比远高于南美盐湖,提锂工艺流程长;西藏盐湖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较青海更加脆弱,开发制约因素较多。

3.全产业链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

2022年,整个锂电池生产制造领域公布投资扩产项目共84个,投资总金额近8832亿元。2023年上半年,锂电池产业链统计在内的共有223个投资扩产项目,其中,182个项目公布投资总额逾9377亿元。截至2023年10月,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在境外镍资源开发的计划产能基本能满足2030年全球的需求。这一轮产业链快速扩张,既有产业前景的牵引,更有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的推动。自2020年开始,资本涌入的确为企业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出现了盲目融资、过度融资等现象,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境况。2023年9月,中国证监会针对IPO、再融资作出6项监管安排,再融资收紧信号明确。一级市场的降温和二级市场的收紧,使资本将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产能过剩问题预计有所缓解,产业或将进入优胜劣汰、休养生息的阶段。

4.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加剧了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镍、钴、锂矿产资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关键材料之一,资源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以锂为例,2022年11月3日,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3家中国企业撤资。同月25日,澳大利亚政府表示加强对投资锂矿的审查力度。2023年4月23日,智利政府表示,将把该国的锂产业国有化,未来的锂矿合同将只向国家控制下的公私合营企业发放。同时,9月25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方新能源汽车企业列入“黑名单”,直接影响到美国福特公司与宁德时代的合作。10月4日,欧盟启动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并准备对进口的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10%~27%的关税。

对未来镍、钴、锂产业资源保障的途径和建议

1.境内资源开发仍需加强,原生和回收应双管齐下

2023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到“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二是进一步完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矿产勘察开发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或者吸引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找矿行动。同时,放开探矿权的二级市场,允许探矿权流转;三是进一步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征收方式;四是进一步强化矿产勘察的科技支撑,更好支撑国内找矿。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国内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同时,要处理好“有没有”和“贵不贵”的矛盾,注重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性评价,平衡好安全和效益的关系。

截至2022年末,我国已通过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共85家,其中,再生利用企业40家,涉及废旧动力电池及极片处理能力约1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涉及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业务的企业约300家,处理能力达200万吨以上,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要从进一步完善回收标准体系、有条件地放开废旧电池材料的进口、支持高效拆解和再生利用技术攻关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二次回收资源,使之成为原生资源的有力补充。

由于我国禁止废电池以及废正极材料粉进口,一些企业已经顺应形势,在境外布局电池回收体系,提炼出来的产品直接在境外销售,形成废电池回收的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这样做既满足国内的产业政策,又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美国《反通胀法案》对原产地国家的要求,未来有可能在东南亚或者北非地区形成全球区域性的废电池回收基地。

2.大进大出的模式不可持续,技术和管理合作或是新的模式

我国通过大量进口原料、出口产业链产品,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但在前端夸大了中国对矿产原料的饥渴度和对外依存度。在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类似《反通胀法案》的文件重塑产业链,势必会对中国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有效应对美国《通胀缩减法案》(IRA)实施,一批中国企业加快了在印尼、韩国、摩洛哥和匈牙利等国家布局的步伐,一方面,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另一方面,缓解了我国资源对外的依存度。此外,更是将中国在镍、钴、锂冶炼及相关材料领域先进的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球镍钴锂的供应。

3.贸易填平、品牌引领也是获取资源的重要抓手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天然的不均衡性,即便通过境外投资取得一些权益储量,或者在当地生产了部分初级产品,也需要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运回国内,从而在物流和矿业国政策层面面临潜在的“卡脖子”风险。一个国家采用的重大技术路线是否一定要和其拥有的资源禀赋相匹配?如果不能匹配的话,用还是不用?

有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端极度匮乏,并不妨碍他们拥有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头部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对上游资源的吸引力。此外,通过储备充足的替代技术,从而保证自己在食物链上充足的原料供应。

因此,要充分重视国际贸易对填平资源缺口的重要性。对外和主要资源供应国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对内加强替代技术的研发,保证对资源的吸引和消费引领;对一些中国资源不足的矿产,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我国应通过进口渠道,大胆地用,而且要鼓励多用,应用尽用,藏“缺”于民,否则未来将缺乏二次资源的回收渠道。

4.逢低收储,发挥战略储备稳定市场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杂志2020年第21期)中提到,“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搞好军民融合储备。要优化应急物资品种和储备布局,要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全面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2021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统筹解决好“储什么”“谁来储”“怎么储”的问题,系统规划、科学优化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快补齐补足关键品类物资短板;要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优化重要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要完善战略储备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稳定市场的功能。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经过2021—2022年期间镍、钴、锂产品价格的飙涨,2023年以来,镍、钴、锂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回落态势,预计未来2~3年,镍、钴、锂市场均处于阶段性供大于求,价格依然会保持低位运行,建议国家抓住镍、钴、锂产品低价的时间窗口,适时收储,更好地发挥储备服务国家战略和稳定市场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层面对资源供应安全的焦虑和市场层面对供大于求、消费不足的担忧之间的矛盾。

新闻介绍:

人类近代科学史中一共经历了5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变革都对矿产资源提出了不同的需求,煤炭、石油、铁矿、铜、铝、铅、锌等资源,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纷纷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