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2025年6月1日分水岭!新能源政策巨变,投资商如何抢占新赛道?

来源:储能电站   发布时间:2025-02-10 10:50:06

存量与增量项目“分道扬镳”,投资逻辑彻底重构!

一、政策核心:存量“稳”,增量“活”,市场定价成主旋律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通知》明确,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新能源项目被划分为存量与增量两类,实施差异化政策:

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投产):沿用“差价结算”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衔接,保障收益稳定。例如,机制电价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且执行期限与原有政策一致。

增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电价完全由市场化竞价决定,电量规模动态调整,需通过省级竞价平台参与竞争,报价高低直接决定能否入选,且竞价上限由省级部门综合绿色价值、成本收益等因素设定。

划重点:政策通过“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既避免存量项目收益断崖,又推动增量项目彻底市场化,倒逼投资商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博弈”!

二、对投资商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存量项目:收益稳定但需“提质增效”存量项目的差价结算机制(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补差价,反之扣差价)虽锁定收益下限,但政策明确鼓励设备更新改造提升竞争力。这意味着老旧项目若想保持规模内电量比例(不得高于上年),需通过技术升级降低成本,否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缩减。

2. 增量项目:市场化竞争白热化

竞价机制决定生死:增量项目需通过年度竞价争取“入场券”,报价过高可能落选,过低则压缩利润空间。初期政策允许按技术类型分类竞价(如风电、光伏分开),但长期看,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动态调整消纳责任权重:各地每年新增电量规模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挂钩,超目标完成则次年规模缩减,未完成则增加。投资商需精准预判区域消纳能力,避免盲目扎堆。

3. 投资策略重构: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区域选择更关键:电力供需宽松、消纳能力强的地区(如西北)可能竞价更激烈,而负荷中心(如华东)因电价高或成“兵家必争之地”。

长期协议成护城河:政策鼓励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PPA),提前锁定收益。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投资商可通过与大型用户绑定,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技术降本迫在眉睫:光伏组件效率提升、风电大机型应用、储能系统优化等技术创新,将成为压低报价的关键。

三、风险与应对:如何避免“踩坑”?

1. 警惕“低价竞标陷阱”增量项目竞价存在“价格下限”,但若为中标盲目压价,可能导致项目全生命周期亏损。投资商需建立精细化成本模型,综合考量设备衰减、运维成本等因素。

2. 政策协同下的隐形门槛

绿证收益分离:纳入差价结算机制的电量不可重复获得绿证收益,投资商需在市场化电价与绿证收益间权衡。

储能配置松绑:新政明确“不得强制配储”,但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项目(如光储一体化)或更受市场青睐。

3. 金融工具对冲风险随着电力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发展,投资商可探索通过金融工具锁定电价波动风险。金融机构也需创新产品,为新能源入市提供避险支持。

四、未来展望:市场化加速行业洗牌此次改革标志着新能源彻底告别“补贴温床”,进入**“真刀真枪”的市场化阶段**。具备成本优势、技术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头部企业将强者恒强,而依赖政策红利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淘汰。

给投资商的建议:

存量项目: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发电效率,守住“基本盘”。

增量项目:聚焦低成本区域布局“光伏+储能”“风电+制氢”等复合模式增强竞价筹码。

长期布局:关注绿电消费需求旺盛的行业(如数据中心、高端制造),提前锁定高价值用户。

结语

2025年6月1日,不仅是政策分水岭,更是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的里程碑。投资商唯有紧跟市场脉搏,拥抱变革,方能在新一轮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210/50000282.html

新闻介绍: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通知》明确,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新能源项目被划分为存量与增量两类,实施差异化政策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