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谁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2023年比亚迪产能分布解析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3-12 08:29:09

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售新能源汽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1.9%,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不仅一举夺得了中国汽车年度销冠,也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的30%以上,其产能分布也影响着全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格局。

目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整车生产主要由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承担,且以生产乘用车为主。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2003 年比亚迪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而来)拥有陕西西安和江苏常州两个生产基地,整车产能为130万辆/年,2023年整车产量占比亚迪总产量的近40%。其中,西安目前一、二、三期产能为90万辆/年,同时在建四期、五期项目;常州分公司目前整车产能约40万辆/年,2023年常州生产基地下线整车30万台、实现销售485亿元,其中11.7万辆新能源车远销海外。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乘用车生产基地目前有6个,分别位于广东深圳、安徽合肥、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山东济南、湖南长沙,同时湖北襄阳生产基地在建中。

①郑州基地:2023年,比亚迪产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车生产基地在郑州航空港正式投产,郑州比亚迪板块当年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郑州基地整车年产能为90万辆/年。

②抚州基地:规划总产能为20万台,工厂原为江西大乘汽车有限公司,经比亚迪改造后,2022年投产。 同年10月31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抚州新能源产业园二期项目签约仪式在南昌举行。

③长沙基地:拥有雨花和星沙(收购原猎豹汽车)两个工厂,2023年上半年长沙比亚迪产量超过37万辆,同比增长184.3%。2023年,长沙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2.69万辆,主要来自比亚迪长沙工厂。

④合肥基地:2022年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一期15万辆/年整车项目下线投产。2023年,合肥比亚迪生产整车近50万辆,实现产值突破600亿。按规划,比亚迪合肥基地共三期项目,汽车总成产能可达132万辆/年,据公开报道,目前三期项目部分生产线已于2023年年底建成投产。

⑤济南基地:2022年11月一期首台整车下线,每年可生产30万辆整车以及电机、电控和动力总成等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生产车型为海豚、宋L、腾势N7。一期占地3623余亩,总投资150亿元。2023年,济南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4万辆。

⑥深圳基地:深圳坪山是比亚迪的总部,坪山基地建有完整的四大工艺和零部件工厂及汽车研发中心,乘用车年产能15万辆,同时拥有一条500辆/年纯电动客车生产线。

除生产乘用车以外,2023年比亚迪商用车生产量为11569辆,商用车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河北承德、江苏淮安、浙江杭州/宁波等地。

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400万辆,2024年产能预计超过550万辆,将为2024年销售450~500万辆的目标提供保障。而其产能分布也将影响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排行。

近日,“深圳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70万辆,首次问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引起热议,但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能分布来看,深圳市应该是引用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产量,将深圳之外的分支产能计入在列。

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129万辆,位居第二,主要厂商特斯拉、上汽新能源等,其中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了95.7万辆。

排名第三的西安,近百万新能源汽车产量基本来自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生产基地;合肥位居第四,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主要来自蔚来/江淮、比亚迪、大众汽车(安徽),长安等,其中比亚迪产量近50万辆;2023年长沙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2.69万辆,排名第五,产量主要来自比亚迪星沙和雨花工厂;常州排名第6位,新能源汽车产量主要来自理想和比亚迪,2023年理想汽车销售37.6万辆,比亚迪下线整车30万辆;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主要来自广汽埃安和小鹏,重庆产量主要来自长安新能源和赛力斯。此外,凭借比亚迪生产线,2023年济南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也突破了20万辆。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发展不可逆的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传统汽车产能分布也已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中。

新闻介绍:

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售新能源汽车302万辆,同比增长61.9%,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不仅一举夺得了中国汽车年度销冠,也夺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