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新能人才网
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力电池

今年发力 固态电池装车“急先锋”

2024-03-12 16:49:46
来源:电池中国
分享到: 

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装车“时间遥遥”,但半固态电池产业化持续加速。

综合多方信息预判,今年蔚来、上汽等车企有望批量生产半固态电池车型,广汽、长安等也计划在明后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力神电池、国轩高科、清陶能源等电池厂商都在该领域迅猛发力。

“半固态电池2024年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量产装车,2030年可见大规模商业化的全固态动力电池。”中国银河证券在研报中分析称。

半固态电池装车大提速

半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装车的急先锋。国泰君安证券分析指出,固态电池的普及将先从半固态开始,循序渐进。后续待技术稳定,工艺确定后成本下降,半固态电池将慢慢起量,而后逐步迭代到全固态电池。

目前半固态电池装车进程已经步入快车道。2023年8月,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装车试验,被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83公里。上汽集团透露,2024年起半固态电池将在公司不同车型上实现量产应用。其中,智己L6将率先应用半固态电池技术。

蔚来半固态电池车型预计也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2023年12月,蔚来CEO李斌亲自驾驶搭载150kWh半固态电池包的ET7进行冬季测试,车辆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据透露,蔚来150kWh电池包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超高镍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为360Wh/kg。

在商用车方面,一汽解放近期与孚能科技举行新能源专项意向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致力于共同推广半固态、固态电池商用车市场及产业链发展。孚能科技的半固态、固态电池性能,将高度匹配一汽解放产品路线。此前,孚能科技透露,其第一代半固态产品在2022年9月投产,第二代将在2025年投产。

电池中国还注意到,力神电池于今年1月完成全新一代半固态电池开发,能量密度达402Wh/kg。据介绍,该产品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能,采用新型集成设计技术,通过调控电化学工艺制式抑制过渡金属溶出和结构错位生长,实现半固体电池的超轻量化和高安全。据悉,该产品未来将主要瞄准超长续航中高端电动汽车,以及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领域。

除了上述企业外,国轩高科早在2022年就首次公开展示了半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达360Wh/kg;蜂巢能源2023年年底推出了其全球首款方形半固态电池——二代果冻电池,采用了二代果冻电解质技术和一体化复合正极技术,显著提升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亿纬锂能透露,公司的半固态电池基于50Ah的软包电池,可实现高达500Wh/kg的能量密度。

值得注意的是,半固态电池除了应用于车端,在储能领域也大有作为。近期,冠盛股份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冠盛东驰拟在温州市投资新建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32亿元,产品为电芯及系统,达产后年产量约210万支,产品适宜于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和风能太阳能等大型储能领域。

循序渐进的商业化进程

从技术上来讲,目前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已经接近“天花板”。“固态电池以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而著称。液态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在300Wh/kg左右,但仅仅是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能达到350Wh/kg,而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超过500Wh/kg。”业内人士分析称。

固态电池未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业内机构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含半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为19.5亿元,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162.3亿元。

不过,全固态电池量产装车的难度很大。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指出,全固态电池正极、电解质、负极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还需改进,材料间兼容性、界面稳定性仍需提升,电池整体的安全管理策略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都是还需突破的难关。

而且,目前全固态电池较液态电池成本高出许多,东吴证券分析师表示,全固态电解质目前难以轻薄化,用到的部分稀有金属原材料价格较高,叠加为高能量密度使用的高活性正负极材料尚未成熟,全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成本较高。

相比于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量产的难度大大降低。

“半固态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系更迭较小,半固态路线仍然会使用隔膜与液态电解液,其制备方法大部分沿用传统锂离子电池工艺与装备技术。”业内人士指出,在兼顾性能和安全性的同时,半固态电池保留一定量电解液,可以提高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改善固态电池导电率低的问题,成本相对于全固态电池更低。

从整体来讲,固态电池商业化路径是循序渐进的。中信证券判断,随着半固态电池产业化,全固态电池未来可期。材料体系方面,预计正极材料将从高镍三元过渡至富锂锰基,负极将从硅碳负极过渡至金属锂。随着产业链降本和产业化程度提升,固态电池产业各环节将充分受益。

责编:盈盈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