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20至2022年的快速增长,锂电池产业链在2023年显露出增长放缓的现象。2023年新能源市场增速放慢,但在产业链产能大幅投产下,锂电全产业链产能过剩明显,锂电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加剧。
从2022年底锂电池行业短期高点开始,行业整体开始进入下行趋势。最先开始调整的是电解液,其次是正极和负极材料。电解液业绩在2022年1季度见顶之后,便开始迅速回落,负极和正极材料的景气度在2022年延续了一段时间之后,进入2023年才开始正式回调。反应比较滞后的是电池和锂电设备。
2023年以来,国内锂电池市场产能过剩,整个产业链产能利用率偏低,行业普遍面临产能消纳和价格下行的压力。动力电池电芯价格从原来的接近1元/Wh,降到了现在的磷酸铁锂每瓦时4毛以下,三元5毛以下,相当于腰斩。以每GW磷酸铁锂电芯计算,高点时的正极材料成本约5.3亿,最近已经降到了1.6亿,降幅70%;负极材料略好一些,从1.3亿降到了0.86亿,下降了34%;隔膜材料从1235万,降到了552万,降幅55%。电解液降幅最大,从1.32亿回落到了2200万左右,下降了83%。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是营销利器。2024年开年比亚迪率先掀起价格战,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正在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而车企的盈利压力也正在传导至上游电池产业,为了促进客户合作,也倒逼电池企业降本增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开始大力度推行动力电池的降本策略,36氪此前独家报道,宁德时代同样在向车企普及标配2.2C充电倍率的磷酸铁锂电芯,并且“加量不加价”,而比亚迪也在动用非生产采购环节,以继续压低电池成本。为了度过这一轮的调整周期,目前整个锂电产业链自上而下都在寻找多元解法降本促盈利。
另外即使市面上已有性价比优势较为突出的产品选择,不少新能源车企仍然选择通过自研电池,实现进一步的降本。
在新能源汽车和国内市场明显消化不了那么多电池产能的背景下,电池企业纷纷“卷”向了储能和海外市场。相比同样价格战泛滥的储能,去年出口表现更为突出。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的出口增长近3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锂电池和新型储能,这对锂电行业发展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产业的发展。
2024年锂电产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需求端看,未来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每年保持25%的增速问题不大。有消息说,比亚迪在一场沟通会上表示,要调动技术和产业链上的优势,用3年的时间打一次“解放战役”,将新能源的渗透率拉到全新的高度,带来新能源市场的“解放”。
短期内,可以确定的是,高强度的终端价格战正在开始度过消费者观望的阶段,进而转向促进销量增长。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库存缓慢下降,行业库存正在向健康回归。
由比亚迪强势主导的5-10万元PHEV车型价格战,将主要对铁锂产销的上行起到修复作用,三元材料的持续上行则可能承压。以上利好,将进一步推动终端环节完成去库,继而到来的补库行为则将带动中上游排产回升。市场认为比亚迪或在今年一季度确立单车利润底部后迎来反弹,在此之后,锂电产业链利润有望被拉动。
中长期来看,新能源车由纯电向插混、增程等多元路线齐头并进,以及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增长预期的释放,都将带来更为广泛的机会。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内小米汽车的售价与销量,将成为锂电产业链中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和欧洲是汽车电动化的两个主要推动力。2020年中国和欧洲新能源市场份额算是平分秋色,欧洲44%,中国41%,是欧洲在补贴退坡之后市占率下得很快,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过引入特斯拉这条鲶鱼,成功扛住了补贴退坡之后的市场化问题,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
如果从渗透率的角度看,2023年底,中国乘用车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高达39.8%,美国只有10%,欧洲十国只有27.6%,欧美潜力很大。欧洲市场,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前取决于碳排放的强制考核而非补贴,根据单辆新能源汽车减排量与单辆燃油车超标量推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来测算,2025年将是欧洲新能源车的“销量大年”,渗透率将达32%,2030年将达62%;放眼全球,过去几年和未来两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依赖中国、欧洲和美国市场,而中美欧以外国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约2%,2025年之后增长潜力巨大。
不过,虽然下游需求显著,随着汽车卖点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过渡,车企的注意力转向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机系统如何为汽车带来更大差异化上,留给电池的升级空间则剩下了对快充和更大续航配置的实现。新能源车企已对电池散热能力、续航能力、快充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而需求提升背后,往往存在一些固有痛点有待破解。这种情况下,电池厂商无疑需持续致力技术攻关,才能获得更大的客户支持。
目前终端需求超预期,3月开始,锂电产业链开工率出现大幅回升,预计4月锂电整体排产环比微增10%左右,各环节单位盈利也将持续修复。随着3月排产的回升,过去一段时间,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向11-12万元的相对高位回归,意味着市场对锂电回暖存在较高预期。
正极环节,铁锂企业排产增速低于三元。三元材料内部,6系三元表现超预期,同时向下挤占5系、向上挤占8系的份额,储问界M7等爆款车型拉动之外,电池企业,不断将产能资源集中于800V高压快充、插混增程这两个能寻得增量空间的终端场景。4月锂电产业链产能利用率将整体延续3月态势,头部可实现60%,其他企业则在30%-40%。有观点指出,当前锂电行业产能扩张速度放缓,但产能利用率恢复相对缓慢;但随着新增企业数量下降,竞争激烈格局有望缓解。
短期来看,拐点将出现在2025年,或者提前到2024年下半年。届时无论是渗透率还是盈利率都将有明显好转,企业在经营的压力上会逐步趋缓。中期来看,2024年锂电产能利用率将维持中低位,依旧处于产能去化阶段,但整体处于提升阶段,呈现前低后高趋势。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并以20%的增速在提升,未来仍有6倍增长空间。
后续中国锂电市场将呈现三大特征:
1)头部锂电企业保住了盈利能力。2023年车企价格战加剧,市场担心车企打价格战影响锂电池利润。但从结果看,锂电头部企业毛利率均实现逆势增长。逻辑在于,锂电池将价格战压力转嫁给了上游企业,同时锂电规模降本的作用超预期。
2)4月之后锂电企业有望告别去库周期。3月以来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从不足6成恢复到7成左右。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碳酸锂止跌回升刺激了下游囤货,4月之后锂电行业高库存情况有望改善。
3)市占率增长机会仍属于头部锂电厂。目前部分二三线电池厂的成本跟不上价格战,然而多家头部锂电厂却再次实现了市占率大增。
动力锂电池领域,该行业集中度较高,产业结构呈倒金字塔形,从竞争格局上来说,锂电池行业貌似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出货量259.7GW,市场份额37%,排名第二的是比亚迪,其次是LG,但比亚迪主要是自供,LG的竞争力跟宁德时代也有一定差距。未来十年创新的斜率依旧陡峭,二三线企业的突围概率较小。同时行业的需求在持续提升,2025年开始市场将再次进入供需紧张,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85%-90%,2025年起又将迎来龙头公司的扩产大年。
储能电池领域,储能电池长期市场空间将不低于动力电池。2023年储能市场规模近2000亿,预计2030年亦将突破万亿产值,且基本为中国企业供应全球。储能电池注重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基本为磷酸铁锂体系,对电化学的创新要求较低,二线企业有突围的可能性。此外,正极、负极等锂电材料2025年供需格局将面临拐点,二三线企业将逐步实现盈利,应当支持发展。
据预计,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的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100GWh,同比增长27%,正式进入TWh时代。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超过820GWh,同比增长20%;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过200GWh,同比增长25%。
在材料端,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四大主要材料的出货量都将实现超过20%的同比增长。正极材料的出货量将超过300万吨,锂电隔膜的出货量将超过220亿平方米,负极材料的出货量将超过200万吨,电解液的出货量将超过130万吨。
在产品价格方面,预计2024年锂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价格在2023年基础上降价幅度在5—15%。其中负极、电解液等环节降幅5—12%,正极、隔膜等降幅8—15%。除材料外,2024年锂电生产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的价格也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原材料及零部件价格下降带动电池成本降幅5~10%,锂电池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下降0.03-0.06元/Wh。
在产能利用率方面,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将面临产能利用率的严峻挑战,有效产能的利用率预计将低于60%,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市场。此外,储能电池市场的有效产能利用率也将不足50%。这一现象部分是由于新进企业释放的产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大量产能成为无效或低效产能。
在产品创新方面,预计2024年快充锂电池将实现“量+质”的双重突破,动力用大圆柱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将迎来“1—10”的阶段性放量。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未来的高成长预期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锂行业基本面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向好。动力电池装机需求将同步上升,预计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930GWh,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突破1100GWh,锂电未来市场空间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