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本质就是机会,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机会。
近日,美国加州Gateway储能电站反复的火情,浙江温州就工商储消防的严厉整改,引发国内对于储能电站安全的激烈讨论。
有网友表示“电化学储能就是个笑话”,也有网友表示“储能装置有很大安全隐患,蓄电池也是污染设备。还是慎重选择”。
那么,Gateway储能电站这样的安全事件能否避免呢?
近日,碳索储能带着疑问采访了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他不仅向我们剖析了美国事故的深层原因,也对中国储能电站的安全发展提出了建议。
以技术进步抵御风险
公开报道显示,Gateway储能电站于2020年8月19日并网,作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采用的是LG提供的三元锂电池。
在田庆军看来,三元锂电池应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他表示,Gateway储能电站于2020年并网,项目采用的三元锂电池。彼时,全球的锂电池技术水平远不如当前。加之,项目又运行四年,隐患爆发概率也随之增大。
目前看,全球储能电站电芯主流技术路线为磷酸铁锂技术,这是因为磷酸铁锂技术相比三元锂技术,在热失控管理上的表现要更好。数据显示,三元锂电池组的热失控温度在120—140 ℃之间,而磷酸铁锂的温度在250—300 ℃之间。
另外,三元锂电池热失控以后,会产生大量氢气、氧气可燃气体,所引发的燃烧反应剧烈。而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之后并不会产生助燃剂氧气,可以较容易的通过隔绝空气,阻止热失控蔓延。
除了上述原因外,田庆军认为,Gateway储能电站反复起火也与电站设计有关。田庆军表示,Gateway储能电站采用建筑式叠层布局,大容量电池集中在密闭空间里,一旦消防药剂用尽,只能向内部加水,或者从外部喷水。
值得注意的是,火情影响之下,里面的环境完全不可见、不可控,该原因也成为整个系统复燃的重要原因。
最后,考虑到并网时的电站智能化程度不高,电站设计没做到位,预警也没做好。在田庆军看来,电站运行维护能力不足,也是事故爆发的重要诱因。
不过,面对此次事故引发的质疑声,田庆军表示,储能发展不能因噎废食,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是可管可控的。
对此,他结合Gateway储能电站暴露的问题,结合远景储能产品,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安全举措。
具体看,首先是电芯设计、制造。在他看来,储能系统的主要安全隐患来自电芯,关注电芯的设计和制造,有助于提升电芯的本质安全。
其次是Pack设计。田庆军表示,远景在电芯之间增加安全隔离垫,加气溶胶,确保了单颗电芯热失控后不蔓延。
再次是电气设计、机械设计。田庆军表示,电气设计层面,需确保在各种外部短路情况下,储能系统不受干扰。机械设计层面,需考虑坍塌或倒机柜等情况,确保储能系统能正常运行。
最后是智能预警与Pack级消防。田庆军表示,这次美国的失火暴露出监控系统不够智能,包括一些预警系统,都做得不好。而远景目前已通过人工智能等方式,实现提前感知,精准灭火。
整体来看,远景储能目前已筑起从电芯到Pack,再到系统级的三道安全大坝。
以教训倒逼行业进步
聚焦我国储能产业发展,Gateway储能电站事故给我们提了个醒。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4%,铅炭电池储能占比0.5%,压缩空气储能占比0.5%,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占比1.2%。
如此庞大的锂离子电池储能装机规模,以及偶发的电站事故,令国内各方高度关注储能安全。
目前来看,我国储能电站多以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为主。更安全的主流技术路线也从根源上给国内储能电站安全增加更多保障。
不过,国内亦有一部分投运已久的老旧电站。这些电站电芯采取的技术路线并非磷酸铁锂,且部分电站为满足配储要求所设,还未被调用,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田庆军建议,相关投资方和资产方做一次全面的检查,防患于未然。在他看来,全面检查除能发现风险外,对老旧产品、投运产品回溯还有助于推动更安全的新产品开发。
除此之外,针对工商业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营,田庆军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工商业储能的安全规范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除了要符合地方法律法规外,还应以安全视角评估项目设计方案与产品。
丘吉尔曾言,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深层次看,Gateway储能电站事故不仅为国内储能电站安全自查提供了契机,也为国内储能企业加速出海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LG旗下锂电池事故层出不穷,但从出货量来看其仍是全球巨头。这背后与他积淀的品牌口碑密不可分。相比之下,中国储能企业品牌海外认知还不够。
田庆军表示,远景储能目前正在加速出海,正在形成覆盖全球的营销服务网络,海外市场一直是远景储能的战略选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竞争是全方位竞争。除了策略、产品外,还包括服务。包括远景在内的中国储能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必须抱有长跑心态,持之以恒。
在田庆军看来,只有真正在储能技术和研发上持续投入、在行业里深耕的企业,才能和它的合作伙伴长期共存,才能承担起这些客户和合作伙伴所赋予他们的职责。
某种意义上讲,储能长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