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浅析“三桶油”的先立后破

来源:碳索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4-06-01 02:05:57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要求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为践行降碳目标,行动方案围绕十大重点领域,提出二十七项针对性举措。从擘画的路径看,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与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是关键所在。那么,化石能源企业又该如何行动呢?

对化石能源企业来说,化石能源减量替代与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并非单纯的此消彼长,而应在现实基础上先立后破。

那么,又该怎样立?怎样破?

近期,碳索储能梳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转型实践,发现“三桶油”先立后破实践中,储能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得益于储能调节,存在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变得可靠,“三桶油”转型因此也有了支撑。

不过,碳索储能注意到,“三桶油”的转型实践因自身战略也呈现不同。那么,他们的探索实践对其他企业有何借鉴参考呢?

先看中石油。其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全球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近年来稳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业务发展明显提速。

2023年,中石油年风电光伏发电量2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370万千瓦;累计地热供暖面积超3500万平方米,新签地热供暖合同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高纯氢总产能达到6600吨/年。

其中,塔里木油田建成110万千瓦光伏电站,华北油田建成北京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项目,玉门油田建成电解水制氢项目。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1150万吨标煤/年;CCUS注入二氧化碳159.2万吨。

从发展目标来看,中石油曾表示,公司力争到2035年,新能源与油、气三分天下,到2050年再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新能源产能达到2亿吨油当量。

中石油在重点建设风光新能源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储能的重要性。从公司行动看,其首先选择加码储能装备技术。

资料显示,2022年4月1日,中石油曾连发三项储能招标,分别聚焦钠离子电池及储能装置开发与应用项目、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及电池检测体系开发项目,以及高功率电化学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开发。

2023年,中石油旗下昆仑资本还投资了全钒液流储能企业——北京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据了解,后者是一家大规模液流储能服务商,拥有高性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的自研能力。从储能发展趋势看,全钒液流储能系统代表着行业未来。

除了不断加码储能装备技术外,中石油还在挖掘老油田的储能潜力。2023年12月6日,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齐40块投产。据悉,该站储能规模为15兆瓦,每年可生产蒸汽4.8万吨,替代天然气313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6768吨。

该电站利用电网谷电加热熔盐,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存储在液态熔盐内,再通过高温熔盐与软化水连续换热产生蒸汽,为周边的稠油热采井提供蒸汽的模式,为老油田转型蹚出了一条新路。

总体来看,中石油的破与立,讲求一个技术引领,新旧结合。

再看中石化。其转型的目标为“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围绕该目标,公司2023年实施了充电网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发展充换电业务;同期,中石化还聚焦氢能交通、绿氢炼化布局氢能业务,打通氢走廊。

立的层面看,中石化表示,2023年风光发电量稳步增长,CCUS 产业化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发展优势加速形成。

往期看,中石化对于新能源装机也保持执着。比如2023年12月18日,中石化驻粤企业发布的“中石化在广东”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十八大以来,中石化驻粤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每年超过7023万千瓦时,成功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不过,相比新能源装机,中石化眼下更关注氢能。

2023年6月30日,中石化打造的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投运。该项目利用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年制氢规模达到2万吨,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绿氢项目。

相比中石油重点加码可再生能源,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生产的绿氢,不仅替代了塔河炼化公司原有的天然气制氢,每年帮助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左右,也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找到了新的可能。

深入看,绿电制氢一方面为储能发展提供了“电-氢-电”的氢储新思路。另一方面,绿氢间接带动了绿醇、绿氨产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院士便曾公开表示,绿色甲醇是一个长期储能战略。

中石化的氢能布局虽看似与储能无关,但站在“立”的层面看,其价值与储能相当。

接着看中海油。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公司于2021年启动碳中和规划,提出到2028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此目标,中海油加快了新能源与海上油气业务融合的脚步。2023年,公司全年绿电消纳折合减碳量超44万吨,海上油气田实现5万方/天以上火炬气回收利用。

期内,公司打造的世界首个水深过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的半潜式“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并网发电,累计供应绿电超1400万度。

除了新能源装机提升外,中海油亦在布局储能电站,建设零碳园区。

先看储能电站。2023年9月20日,我国首个应用于海上油田群电网的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据悉,该储能电站位于中国海油涠洲终端处理厂内,占地约500平方米,由2套2.5兆瓦的风冷储能系统组成,总储能量10000千瓦时。

再看零碳园区。2023年5月,《中国海油全工作场景低碳化行动方案》发布。该方案成为企业低碳化场景管理的先手棋,不仅为办公楼宇、海上平台、场站车间明确了低碳规范,也为公司建筑低碳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氛围营造创造了条件。

以中海油旗下的东营原油厂为例,该厂通过加装光伏,运用光储充技术,顺利建成了零碳厂前区。据悉,该零碳厂前区每年可发出约82万千瓦时的绿电,可帮工厂每年减少碳排放约570吨。

相比于中石油与中石化的大动作,中海油的储能探索,主打一个贴合发展实际。

整体来看,“三桶油”实践行动中透露的先立后破逻辑最具借鉴价值。此外,“三桶油”转型过程中展现的眼光、决心与耐心,亦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绿色转型很难,但事在人为,行则将至。

新闻介绍:

近期,碳索储能梳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转型实践,发现“三桶油”先立后破实践中,储能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得益于储能调节,存在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变得可靠,“三桶油”转型因此也有了支撑。

责任编辑:guoxi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