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详情

欧盟注资8.52亿欧元支持六大电池项目,加速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

来源:储能世界   发布时间:2025-07-08 16:19:46

为实现“净零碳排”目标并构建更加独立和有韧性的工业体系,欧盟于2024年底正式启动了首个专注于电池领域的专项资助计划——“IF24 Battery”。该计划隶属于更广泛的46亿欧元绿色产业支持包,其总预算为10亿欧元,专门用于支持电动车电池制造、清洁能源技术及可再生氢能发展。

经过数月评审,欧盟委员会已选定首批六个重大项目,总资助金额达8.52亿欧元,占该轮资金的大部分。这些项目不仅聚焦于电池产能扩张,还涵盖可持续制造工艺、智能化生产系统及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标志着欧洲电池产业链正在朝着高效率、低碳排的方向全面升级。

一、法国成最大赢家,ACC与Verkor领衔两大项目

在本轮获批项目中,法国脱颖而出,包揽两大重磅项目,并直接服务于本国汽车产业升级。

首先是由Automotive Cells Company(ACC)主导的“ACCEPT”项目。ACC是Stellantis、TotalEnergies与奔驰合资成立的电池企业,原计划在德国凯泽斯劳滕与意大利Termoli建设电池厂,但如今聚焦转向法国。新项目将在法国两个站点新增5条NMC(镍锰钴)电池产线,合计产能达15.7GWh。此举虽对德意造成一定“产业转移”压力,却凸显法国在电池制造领域的快速崛起。

其次是由Verkor牵头的“AGATHE”项目。该项目将在原有基础上将敦刻尔克电池厂产能从8GWh提升至16GWh。不同于传统扩产,该项目将集成高自动化水平、AI智能管理系统,并设有本地“预回收”设施,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碳足迹。这座工厂未来将为雷诺等法国车企提供稳定的电池供应。

二、德国项目侧重高性能与环保制造

德国共有两个项目获批,但均非来自传统车企,而是由专注技术创新的企业主导。

第一个项目是保时捷子公司Cellforce发起的“CF3_at_Scale”。项目计划建设1.6GWh的高性能电池产线,采用高镍正极与硅负极,目标是验证高能量密度电池在欧洲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并降低单位成本和环境影响。

第二个项目则来自瑞士背景的Leclanché公司,其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WGF2G”项目旨在将工厂产能扩展至2GWh,并采用PFAS(全氟烷基物质)无害化水性电极工艺,减少传统溶剂带来的毒性污染,推动环保电池制造标准。

三、瑞典与波兰:北欧与东欧也有所突破

瑞典Novo Energy的“NOVO One”项目尽管目前存在不确定性,但依然获得欧盟支持。Novo原为Northvolt与沃尔沃合资公司,如今完全由沃尔沃接手。尽管沃尔沃尚未宣布新的技术合作方,但项目仍被认为具有长期战略意义,有望支撑瑞典哥德堡地区的绿色转型。

波兰方面,LG新能源的“46inEU”项目成为本轮的焦点之一。该项目将在波兰建设46mm大圆柱电芯产线,目标年产1.15亿颗(相当于11.5GWh)。该电池形态目前被特斯拉带火,宝马即将在Neue Klasse平台率先在欧洲应用,预计未来将成为主流标准。

四、环境效益与建设周期

据欧盟委员会数据,这六个项目合计可在2030年前建成,贡献总年产能约56GWh,在前十年内预计可减少91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所有项目将与CINEA(欧洲气候、基础设施与环境执行机构)签署资助协议,预计在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资助方式将基于关键节点完成度分阶段发放,包含投资补贴与运营支持,并允许项目初期获得部分预付款以助力前期建设。

五、未来展望:未中选项目仍有希望

本轮IF24 Battery计划共收到来自8个国家的14份申请,最终选出6个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未中选项目并非彻底出局。欧盟表示,对于“具备潜力但尚未成熟”的申请,仍可能通过欧洲投资银行(EIB)提供后续研发支持与融资辅导。

从长远看,欧盟正以更强政策力度和财政支持推动电池产业本地化。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降低对亚洲进口的依赖,还可抢占全球清洁能源制造的战略高地,真正实现“绿色技术自主”。

总结:此次欧盟8.52亿欧元电池资助计划,显著提升了法德等国电池制造能力,同时推进绿色制造工艺和高性能电芯的国产化。六大项目覆盖56GWh产能,对欧洲实现电动化转型和气候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未来,随着更多项目逐步成熟,欧洲或将在电池赛道上摆脱对外依赖,建立起自有的绿色科技生态链。

碳索储能网 https://cn.solarbe.com/news/20250708/50003651.html

新闻介绍:

经过数月评审,欧盟委员会已选定首批六个重大项目,总资助金额达8.52亿欧元,占该轮资金的大部分。从长远看,欧盟正以更强政策力度和财政支持推动电池产业本地化。总结:此次欧盟8.52亿欧元电池资助计划,显著提升了法德等国电池制造能力,同时推进绿色制造工艺和高性能电芯的国产化。

责任编辑:caoyang

碳索储能网版权说明:

1.所有未标注来源为碳索储能网或碳索储能网整理的文章,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碳索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2. 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推荐新闻
back homepage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