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或是茄子、辣椒、食用菌长势喜人,或是牧草青翠、生机盎然……采用“土地综合利用、板上板下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持续辐射三农”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以“光伏发电+ 农业种植”为一体等新能源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在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中,光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3 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出,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千乡万村沐光”行动;6 月,国家能源局下发了整县光伏试点新政,再次从政策上为分布式光伏作为实现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地方层面,多地也相继出台对光伏的政策支持。7 月,光伏写入《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结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此前,光伏已多次写入地方的乡村振兴规划。包括北京市、重庆市等八省市先后发布的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都将光伏写入其中。连续两年,贵州成为全国光伏竞价项目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并网率最高的省份,2020 年底光伏累计装机达到1057 万千瓦,风电累计装机达到580 万千瓦。贵州省能源局明确要求,在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能源产业与全省“一二三四”工作思路紧密结合中,推进新能源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建光伏项目都要按照光伏+ 农业、旅游及其他产业耦合发展。
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能源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将“融”出能源应用新篇章,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光伏+ 农业”涵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诸多领域,形成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元互补模式,在为农村提供了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使亿万农民既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更是绿色能源的受益者。光伏+ 农业模式还可以兼顾生态乡村旅游产业的引导发展,通过把光伏发电、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增加农户收益,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加生态和社会收益。随着农网改造计划的推进,电网公司对光伏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强,每个自然村可以安装的户用光伏规模也越来越高,从而惠及更多乡村人口。此外,许多乡村道路计划配置太阳能公共设施,也给光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机遇。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带动和经济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村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可开发潜力分别超过15 亿千瓦和1 亿千瓦。这不仅可以完全满足未来农村新增电力需求,且全都是清洁能源,极大提升电力自给率,也促进了能源结构的优化转型。未来,农村不仅仅是粮食和农作物的提供点,还能成为一个能源的生产点,新能源成为农村经济创收的重要来源。把新能源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的新动力,通过不断创新模式,使之成为乡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实体可靠、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就是在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力量。